读《伊索寓言》教案2

读《伊索寓言》教案2

ID:20612876

大小:3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4

读《伊索寓言》教案2_第1页
读《伊索寓言》教案2_第2页
读《伊索寓言》教案2_第3页
读《伊索寓言》教案2_第4页
读《伊索寓言》教案2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伊索寓言》教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读《伊索寓言》一、教学目标(一)研读本文,了解和体会作者散文的写作特色。本文“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玉想琼思,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谁天生,涉笔成趣。”“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意观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能提出疑难问题,并尽量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多问几个“为什么”,经过质疑解难,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二)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

2、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三)积累下列词语。厌恨怜悯阅历信而好古思慕衰朽历程发迹衣锦还故乡高超出世卖弄风雅上流社会屈尊下顾狂吠星象失足下野坐并观天恼羞成怒娇小各得其所相安无事二、难点、重点分析(-)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分析:(1)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

3、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2)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人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

4、理解?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二)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分析:(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并非如此。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

5、为,“5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至于作者提到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证明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这并非作者同意此说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战害小孩子心灵的社会风气、社会原因。(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

6、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以上这些话,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3)“卢梭……主张复古”认为社会应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

7、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教师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第二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

8、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二)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教师在学生研讨之后明确:这一部分内容可参见“难点、重点分析”之(一)。(三)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