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机能课件

骨骼肌机能课件

ID:20604779

大小:3.52 MB

页数:37页

时间:2018-10-14

骨骼肌机能课件_第1页
骨骼肌机能课件_第2页
骨骼肌机能课件_第3页
骨骼肌机能课件_第4页
骨骼肌机能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骨骼肌机能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第一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肉的微细结构第二节肌肉的特性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第四节肌肉的收缩原理第五节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二、肌丝的分子组成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供能单位。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直径约1-2微米,纵贯肌细胞全长。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供能单位。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肌原纤

2、维结构图3、肌丝的分子组成(一)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呈长杆状且一端有球状膨大部,称横桥。横桥:(1)能与细肌丝结合位点发生可逆性结合。(2)具有ATP酶作用。(2)细肌丝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呈双螺旋杆状肌动蛋白:有与横桥的结合位点。原肌球蛋白:舒张时起位阻效应,阻止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位点结合。肌钙蛋白:能与钙离子发生可逆性结合,解除原肌球蛋白的位阻效应。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横桥摆动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分解ATP释放能量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终池

3、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肌丝滑行过程第二节、骨骼肌特性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的特性。弹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的特性。粘滞性: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所产生的特性。二、骨骼肌的生理特点及兴奋条件1.生理特性①兴奋性②传导性③收缩性2.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①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②刺激的作用时间③刺激强度变化率第三节、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二、动作电位三、动作电位的传导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一、静息电位(一)静息电位的概念细胞

4、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膜电位,(二)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用“离子学说”来解释: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通透性:K+>Cl->Na+>A-③静息时,K+的通透性大,Na+的通透性较小K+外流→细胞内负外正电位差④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由于静息电位主要

5、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称为K+平衡电位。静息电位产生的生理机制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③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膜外电位↑(正电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④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RP=K+的平衡电位二、动作电位(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会迅速向四周扩散,且动作电位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电位变化。(二)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1.静

6、息相2.去极相去极化:-90→0mv反极化:0→+30mv3.复极相+30→-90mv动作电位示意图静息相:细胞处于极化状态,所谓极化是指细胞膜内外存在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是动作电位的初始状态。去极相:神经细胞受刺激后,进而细胞膜电位发生反转,由原来的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膜电位由原来-90mV反转到约+30mV,电位变化为120mV,形成电位变化的上升支。细胞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mV的过程被称为去极化,是膜电位消失的过程;细胞膜电位由0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称为反极化。复极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很快由顶点迅速下降,膜内电位由正变为

7、负,直到接近静息电位的水平,形成电位曲线下降支,称为复极化。(三)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AP模式图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用离子流学说来解释: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匀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③膜受刺激,Na+大量内流,膜去极化至反极化④Na+平衡电位,K+快速外流,至静息状态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1)“全或无”现象: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大。(2)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它就会间整个细胞膜传播,而且其幅度不会因为传播距离增加而减弱。(

8、3)脉冲式: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两个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