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93069
大小:5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4
《青海直岗拉卡水电站一期围堰帷幕灌浆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青海直岗拉卡水电站一期围堰帷幕灌浆摘要:青海直岗拉卡水电站一期围堰防渗帷幕灌浆是针对砂砾石围堰的帷幕灌浆,设计灌后透水率q<4Lu,为一般帷幕防渗灌浆工程。采用黏土心墙结合水泥帷幕灌浆和高压摆喷灌浆防渗防渗,帷幕灌浆采用单排孔分三序灌浆。对灌后集中渗漏部位予以补强灌浆处理效果达到了工程要求的防渗能力,处理效果是理想的。关键词:一期围堰防渗帷幕灌浆扩散半径补强帷幕灌浆 1概述 直岗拉卡水电站一期围堰为土石围堰防渗采用帷幕灌浆、高压摆喷灌浆与粘土心墙相结合。围堰在粘土心墙以下采用帷幕灌浆和高压摆喷灌浆防渗,防渗墙深入基岩0.5m。直岗拉卡水电站一期围堰墙体设计
2、顶宽7.0m,围堰堰顶设计高程为▽2042.0~▽2041.0,设计长度为823.90m。防渗墙最大高度为11.0m,一期围堰防渗帷幕灌浆设计施工范围为Z-200 台 1 4 灌浆泵SGB6-10 台 4 5 高速搅拌机 ZJ-400 台 2 6 立式搅拌槽 JY-200 台 4 7 电子测斜仪 KXP-1 台 1 8 液压拔管机 台 1 9 潜水泵 台 2 10 压力表 0~1.0Mpa 个 若干 11 比重计 个 若干 12 温度计 个 若干 13 塑料
3、花管 米 2500 14 灌浆胶管 米 800 15 风管 米 200 5.5机械设备及施工人员:根据施工强度,该施工面共上SGZ-IIIA型钻机5台,英格索兰空气压缩机1台,英格索兰潜孔钻钻机1台,SGB6-10型灌浆泵4台,高速搅拌机2台,搅拌槽4台,机械设备及材料详见表二。参与本次施工的人员达59人,其中包括管理人员5人,技术人员3人,辅助人员5人,机组人员14人,辅助工32人。6帷幕灌浆施工程序及工艺控制 6.1总体施工程序 清理施工现场→测量放控制点→由控制点测量放孔位→I序孔→II序孔→III序孔→检查孔→补充
4、帷幕灌浆孔。 6.2单孔施工程序 钻机对中孔位→整平稳固钻机→造孔(跟管钻进)→下灌浆花管→拔外管→测孔深、孔斜→下孔口装置→灌浆→机械封孔→人工封孔。 6.3工艺控制 6.3.1钻孔 前期采用SGZ-IIIA地质回转钻机施工(G-I-1~G-I-49间共施工15孔,钻孔时对准孔位,采用φ91mm的厚皮地质岩芯管靠吊锤冲击钻进,钻孔至设计孔深。由于受工期限制,后期采用英格索兰MZ-200型钻机跟管钻进施工,钻孔时对准孔位,钻孔孔径为φ150mm。钻孔至设计孔深后,下入φ73mm的塑料花管,将跟管钻进的外管用拔管机拔出。 6.3.2灌浆: ⑴灌浆方
5、法:帷幕灌浆孔采用孔口封闭、孔内循环的灌浆方法。 ⑵灌浆压力:灌浆压力采用0.2Mpa。 ⑶灌浆材料、浆液配比及变换标准: 灌浆所用水泥是由水电四局直岗拉卡工程项目部物资办调入的互助产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符合《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对帷幕灌浆强度等级不低于32.5级的要求。 灌浆水灰比采用0.8:1、0.6:1、0.5:1三个比级,在高搅机配置好某一比级的浆比后送至搅拌槽中,根据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测量浆温,所测浆温均在5℃以上,符合技术要求的规定。在帷幕灌浆中严格按要求逐级变浆,未发现任何串、冒、漏浆时不得越级变浆。某一浆比,注入量达到
6、600L时,注入率与初始值之比大于0.8,则加浓一级浆比,否则按原比级灌至结束。当0.5:1浆液注入量达到1000L后,压力及注入率变化不大时,采用间歇灌浆,间歇时间为10~20min,直至达到结束标准。 ⑷灌浆结束标准:在规定压力下,当注入率不大于0.4L/min时,继续灌注15min,或当注入率不大于1.0L/min时,延续灌注30min后结束。 ⑸封孔:灌浆结束后,用0.5:1的浓水泥浆置换孔内稀浆并提升尾管,压力达到设计压力后,屏浆15min(补孔屏浆30min)后结束。24小时(补孔48小时)后人工进行水泥砂浆封孔。 6.4.施工质量过程控制
7、 质量控制检查严格执行“三检一验”制,即机组内部班组自检、施工机组质检员二检、项目部质检员三检、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制度。 1、机组内部班组自检 机组班长、记录员控制施工孔孔深段长及灌浆时装置的正确与否、灌浆压力、结束标准等情况。对各环节、施工人员必须服从班长、记录员的安排,施工时记录员必须如实记录施工情况,确保施工质量. 2、机组质检员 检查控制钻孔的孔位、孔斜、方位,保证准确及时的测斜,并将资料整理分析,如发现有违反技术要求的施工方法,应及时通知施工人员纠正处理如无效上报项目部质检人员。 3、终检人员 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对关键工序实施签
8、证制度,以确保施工满足设计要求,对施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