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插柳,润物无声——课堂问题设置艺术

有心插柳,润物无声——课堂问题设置艺术

ID:20588022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3

有心插柳,润物无声——课堂问题设置艺术_第1页
有心插柳,润物无声——课堂问题设置艺术_第2页
有心插柳,润物无声——课堂问题设置艺术_第3页
有心插柳,润物无声——课堂问题设置艺术_第4页
有心插柳,润物无声——课堂问题设置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心插柳,润物无声——课堂问题设置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设置化学课堂问题的几点尝试摘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设置既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课堂问题的设置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从关联性的问题设置、顾后性的问题设置、逆向性的问题设置、难点分化问题的设置几个方面阐述设置化学课堂问题的技巧。关键词:设置、问题、关联性、顾后性、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设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

2、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见问题设置既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独白”的方式,使“知识在问题中生成”,从而做到“有心插柳,润物无声”。那么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呢?对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关联性的问题设置。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制取》时,首先可以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猜想:集气瓶中的气体是什么?你能用怎样的方法进行证明呢?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很自然的可以促使学生

3、回顾氧气的有关性质,并且在书本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学习技能运用,达到学以致用。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证明了该气体就是氧气,紧接着设置呈下问题:你知道这瓶氧气是怎样得到的吗?从而很自然的引入氧气的制取方法。这些小小的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二.顾后性的问题设置。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而且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求学生写出课本中几个实验的文字表达式

4、,并且用化学符号表示出来,举一例来说明:Mg+O2→MgO,可以设置问题:该反应属于化学反应,但是从反应表达式上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不符合?学生很容易说出前后原子个数不相等。那么你有什么办法让前后的原子个数相等呢?可能学生会积极的去想办法,从而完成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配平,在本节课中可以暂时不告诉学生这叫做“配平”,在此可以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进行练习,比如铁和氧气反应,氢气燃烧等,尽量简单一些。但是通过这样的顾后学习,让学生对于后面所学的配平已经根深蒂故,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会很自然的想到要使前后的原子个数相等,这样比按部就班的学习配平

5、理解起来要容易的多。三.逆向性的问题设置。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而且也总会提出一些考试中已经考过的问题,且是经常考的问题,但是有时看到一些试卷,总是不免有些自责,明明有些题目就在嘴下,为什么不去换一种方式去问?考试中经常是一些逆向性的问题把学生打个措手不及。例如: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一个有洗气,储气,收集气体等多种用途的装置,我们经常会问学生: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哪个管进?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呢?若是氢气呢?若将瓶内气体排出,该怎么做?若洗涤干燥气体呢?等问题。学生也是按照正常的思路很容易回答出来,

6、因为毕竟问的次数比较多。但是偶然间做了这样一个题目:(1)装置II只能收集H2,不能收集O2。其理由是;(2)乙同学认为在不改动装置II仪器的前提下,对装置II进行适当改进,也可收集O2。你认为他的改进方法是。平时做惯了常见题的学生,习惯了顺着做题,对待这样的逆向问题,已经无从下手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老师在上课时给予的逆向问题太少,思维能力在上课时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在做题时不知如何是好。学生对于一些问题是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还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启发,通过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设置把学生的智力潜能充分的挖掘出来,促进学生对于问题以

7、及对于考试中的题目快速的反应,从而提炼出有价值的见解。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边学边思”,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四.难点分化问题的设置。难点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认知过程中的“鸿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能结构,在难点之处质疑问题,引起学生的重视,以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对难点作探索思索。这样在难点得到解决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例如,在学习溶质质量分数时,学生对于其在计算题中的应用存在很大的障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

8、过一些问题的铺垫来分化难点。《溶液》第一课题时,我就给学生设置了如下问题:5.6克铁与100克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1)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多少克?(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3)反应后所得溶液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