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的研究国际上通行的小额信贷(Microfinane),是指通过特定的小额信贷机构为具有一定潜在负债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特殊信贷方式。中国1999年下半年开始正式推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根据农户的经济状况和信用程度,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由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它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手续简便,利率优惠。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和积极意义近年来,农村小额信贷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信用社业务也逐步实现了拓展,在缓解“三农”贷款难,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1.可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现阶段在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下,农村地区的农民既有强烈的金融渴求,却又苦于没有物品抵押,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借款人信用作为保证,无须提供第三人担保,取消了担保、抵押等条件,且利率优惠,手续简便,有效地解决了正规金融体系难以辐射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问题,使讲信用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可以减少农村资金的“农转非”。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1397号)文件规定,小额信用贷款贷款对象是具有农业户口,主要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者其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小额信贷
3、用途只能用于农业生产和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方面,小额信贷对象和用途的规定使农村资金的“农转非”现象得到有效缓解3.可以提高农民信用意识。中国有着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从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到普通百姓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都充分体现了良好的信用观念。在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应与地方政府配合,大规模开展了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的建设,对乡镇集体和个人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并根据信用等级授予信用贷款额度,农户能够便利地获得贷款,并且能够在守信的情况下获得新的贷款和获得更大额度贷款的机会,以此可以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
4、信贷环境4.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差,市场经济不发达,乡镇企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对于大额资金量的需求不多,更多的是小额的、经常性的资金以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日常生活的需要。立足于小额度、大规模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其“手续简便、无抵押、无担保”等特点正好满足其需要,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器”和“加油站”作用5.小额贷款有利于扶持低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小额贷款采用了创新的金融方式,打破传统的金融垄断,丰富了金融供给主体,加强了同业竞争,有利于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二、农村信用社的职能和优势分析农村信
5、用社主要是承担为农民、农业和农村中小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任务,它机构众多、涉及面广,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首要位置,这就决定了主要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信用社必然处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基础地位。特别是近几年,由清理整顿农村金融秩序引起的农村金融格局的重新调整,农村信用社在为“三农”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中,越来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致被社会公认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的这种格局地位是其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
6、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可以提升农村信用社形象,把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的优势发展壮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支农、惠农的主打品牌,不仅使广大农民农业生产得到扶持,走向致富奔小康之路,使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与地位日益突出,还使信用社形象不断提升。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现状、存在问题和风险分析我国自从在1992年引进小额信贷这种方式以后,农村小额信贷已经走过了19年的历程。在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推动之下,农村小额信贷的初始发展史比较顺利的,以笔者所在地市的农信社为例,,截至2007年,我市农村小额信贷总额为29552万,全市信贷投放总额892971万,占全市信贷投放总额的3.3%。
7、然而随着农信社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小额信贷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开始显现,农村信用社对小额信贷的热情逐渐下降,从2008年至2010年,全市信贷投放总额分别为1178787万、1625795万、1983502万,农户小额贷款投放总额分别为27880万、24112万17182万,与贷款总额不断攀升相反,农户小额贷款总额不断下降,2010年占比仅为0.87%,农户增长的融资需求和杯水车薪的到款投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值得庆幸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