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认知的多重历史视域融合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认知的多重历史视域融合

ID:20561319

大小:6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3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认知的多重历史视域融合_第1页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认知的多重历史视域融合_第2页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认知的多重历史视域融合_第3页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认知的多重历史视域融合_第4页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认知的多重历史视域融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认知的多重历史视域融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认知的多重历史视域融合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角度如整体意义、历史意义、当代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语言意义等去认知和研究。本文拟从哲学及其典籍的整体性、哲学典籍的当代性质与英译的意义、哲学典籍的语内意义及其阐释学分析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中国哲学强阐释的宏观发展特征中国哲学的发展按照冯友兰先生的理论,可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总体上说,子学时代是中国哲学的原创时期,这一时期的经典当然是元典。汉以降的经学时代起,中国哲学就进人了阐释发展的阶段。由于把元典神圣化,秦汉到明清的2000余年间,哲学家实际上就是阐释者的角色。他们不敢公开声

2、称创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而是以继承和发展圣人和前人的思想为主,后来的思想总是寄生在前人的思想体系,融人元典文本的理论和思想框架之内,因而中国哲学的发展是线性的,子学时代创立的哲学流派(主要是儒道两家)贯穿古今,没有根本意义上的新的哲学派别出现。即使有,也是在同一面大旗下对古代哲学观点的修补,基本的哲学原则没有根本性变化。(一)儒学的谱系性与阐释性特征有学者从谱系角度认为儒学可分为原儒、真儒、后儒、今儒。周代是原儒学的主要阶段,是附属于政治的文化现象,而非独立的价值文化体系,孔、孟、荀的系统理论是从普通人而非士族的视野审视现实政治,通过对价值文化的开拓来追求政治理想,超越原儒时期的基

3、本思想和功能,使儒学进入真儒阶段,其文化精神是独立的,价值文化体系得以完整的建立;秦汉至明清,儒学上升为主流的价值体系和主流的意识形态体系;既为皇权利用,也部分地独立于皇权和政治,负载中国仕人的文化和价值理想,今儒主要指皇权“驾崩”后至今的新儒学,它已基本脱离政治权利的“框架”回到了学术与文化轨道。从儒学理论内部的发展轨迹上分析,孔子去世后,儒学一分为八,“各取所儒”,发展方向开始相互有别。汉代以后,“正统”儒学结合时代、社会、政治的变迁,进行阐释,如两汉的古今经文之争、南北朝的南学北学之分、宋明的心学、理学之辩、清代的汉学、宋学之异。它们围绕元典,各抒己见,阐释中发明自己的见解

4、和主意,创建新的观点和理论,发展儒学,其中汉学、宋学尤为典型。譬如,就经典诠释所倚重的文本而言,汉学以五经为主,宋学以四书系绕为主;就诠释方法而言,汉学重训诂,宋学重义理;就它们的理论深度而言,汉学以经学诠释为主,宋学则在经学诠释的基础上,深化到了哲学诠释层次;就儒家经学与宗教的关系而言,汉学以排斥佛、道为主,宋学则对佛、道既排斥又借鉴。(二)《易经》的阐释学转向《易经》进入儒家经典之列在早期是有曲折的,正是孔子的阐释倾向,才成就《易经》之“经”的地位。据记载,孔子早年认为《周易》是卜卦之书,不屑一顾,但在晚年发现其中的“古之遗言”是文王之教,即文王以仁为核心的德性,故定之为德性

5、之书,并对其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诠释原则。从此《周易》进人儒家元典的行列。二千多年来,成千上万的《易经》注疏充斥学界。这种倾向实际上《易传》就已充分体现出来。仅先秦时期,学者对《周易》的解释即《易传》,至少就有三种转向,ind都不足表达其全面的涵义。难怪杜维明教授建议用heartmind—?词翻译“心”字。另外’在句子层面上,由于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学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或需要进行分句和阐释,致使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读法,随之也就产生了不少意义相异的句子。例如《老子》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有不同的读法,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王安石)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胡适)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口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帛书甲)《老子》的第1章是全书的纲领。对理解全书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不同句读的最主要的结果就是产生术语的变异、句意的变异和篇章意义的变异。因为“有名、无名”;“有、无”;“常有、常无”是贯穿整个文本的关键性术语。总之,中国哲学典籍的发展是以先秦元典为根和主干,各个时期的各个流派根据社会、政治、人类生活的需要生发出

7、了相对粗壮的枝,才在历史上形成了郁郁葱葱的哲学之树,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英译认知的多重历史视域融合鉴于上述中国哲学的阐释性发展的分析,它应该是阐释者以元典文本及其意义为基础,结合自己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对元典的理解和需要,进行线性或螺旋式阐释。阐释的方式可以分为四种:转向式阐释、延伸式阐释、消解式阐释和建构式阐释,如各时期儒学家对“仁”和仁学体系的建构。我们知道,孔子以前,“仁”之意义尚不固定,孔子有时说“克己复礼为仁”,有时说“仁者爱人”等,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