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缺血坏死40例临床诊断与影像学分析

股骨头缺血坏死40例临床诊断与影像学分析

ID:20554384

大小:6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3

股骨头缺血坏死40例临床诊断与影像学分析_第1页
股骨头缺血坏死40例临床诊断与影像学分析_第2页
股骨头缺血坏死40例临床诊断与影像学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股骨头缺血坏死40例临床诊断与影像学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股骨头缺血坏死40例临床诊断与影像学分析毕雯毕五根高平市人民医院(山丙高平048400)[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0-0040-02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近年来临床发病率正在不断增高。笔者搜集2000-2010年8月间,我院股骨头缺血坏死的40例患者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与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患者,临床症状多为髋部疼痛,或活动受限,跛行。起病隐袭,呈缓慢迁延过程。多由于外伤、激素、脉管炎、动

2、脉供血中断或静脉阻塞等原因造成。木组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最长者2年以上,最短者一个月,病者在单侧者36例,双侧者4例1.2检查方法:40例患者均摄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曾行双侧髋关节CT扫描者28例,作MRI检查者19例。CT检查采用PHILIPS全身螺旋扫描仪,层厚和层距均为5mm,行股骨头横断位连续扫描:MRI使用自旋回波序列,行双侧髋关节冠状面T1加权(T1W1):TR/TE=250或500ms/15或30ms,T2加权(T2W1):TR/TE=2000ms/40或8

3、0ms,冠状面为5mm横断面为5mm连续扫描。2诊断与分析2.1统计结果:40例中,X线诊断为阳性者22例,阳性率为55%;CT检查28例,阳性者为22例,阳性率为79%。19例行MRI检查者阳性率为100%。说明CT、MRI的检测阳性率高。2.2影像学诊断分析3讨论与体会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特征性临床表现组要有以下4点:1、起动难。在椅子上坐的时间长了起来走路时,走头几步特别不舒服,走几步似有好转2、膝关节酸痛3、翘二郎腿或穿袜子困难4、腿左右分开困难早期病例仅仅出现起动难,出现以上1、2、3者是典型表现,出现

4、4条表现可能有股骨头己经塌陷。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是以髋关节疼痛,跛行为主要临床表现。早期X片无明显改变,也奋最先出现髋关节或膝关节疼痛。疼痛可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常常会因久站、过多行走而加重,服用止痛剂或卧床休息后可以减轻,病患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引起严重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病理改变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以细胞坏死为特点;第二,是以血管再生和骨小粱吸收为特征的修复。笔者认为本病的骨细胞死亡和机体修复反映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不同吋期内哪一种反应更具冇优势。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

5、)多发于成年人,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不可逆性的伤害是我们意识到对此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冇效的治疗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就X线、CT、NRT三种常规影像学诊断方法作介绍。对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诊断作如下分析:X线平片具有操作简便、经济省吋、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在显示关节间隙和骨性关节面以及股骨头全貌方面优于CT和MRT,0前仍作为农村、社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首选检查方法。但由于结构重叠,X线平片难于明确判断骨坏死的部位,II对于早期病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漏诊,其敏感性较低。CT,其优点在于显示骨结构、观察

6、股骨头坏死区内的囊变、塌陷、碎裂较X线平片。更清晰、直观,并可清楚地显示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骨小梁的“星芒结构”的改变,以及在确定病灶位置、大小、边界、结构方面优于X线平片。CT己成为诊断疾病,特别是确立早期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其放用价值当属公认。MRT,对不同组织,尤其对骨髓的分辨力极高,具有多方位成像,较高软组织对比度等优点,而且通过其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显示病灶的解剖形态变化的同吋,还能提供奋关的病理以及生化方面的信息。苏应用前景广泛,但价格昂贵,加重病人负扪。综上所述:X线、CT、MRT三种影像诊断方法

7、在缺血坏死的股骨头疾病诊断方面,MRI最为敏感,准确性、特异性高。从早期、经济实用、准确诊断,加之患者主诉(如早期冇髋部症状者,特别是常用激素的药物,有创伤史或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提高警惕)首先以X线平片检查,如有异常及时进行CT或MRT检查,以早诊断早治疗为益。参考文献[1]任安、张学哲“股骨头缺血坏死研究情况”《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3):P199—201[2]张立安、贺、王玉丽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分歧影像学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11):P734—73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