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29836
大小:509.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0-13
《论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题 目 姓 名 学 号 系别 专 业 指导教师 200年 月 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 题 目 论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 姓 名 詹克彗 学 号 408417060327 专 业 法学 指导教师 许彩云 年 月 日设计(论文)题目论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选题依据:1.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动态2.理论及实际意义1.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动态1.1国内有关研究动态《科技与法律》2002年02期;黄贤福《
2、新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中的电子证据问题研究》中介绍了新民事诉讼司法解释已将计算机数据资料列为一种法定证据形式。作为一种新型证据,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存在显著差异,对传统证据法提出新的挑战。他结合了新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着重讨论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取证规则和举证责任问题,提出电子证据在我国司法实践层面和立法层面的考虑。《人民司法》2002年04期;《论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对电子证据的概念、特点及法律地位,以及其收集和审查等问题进行简要探讨。2006年8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召开了《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理论研讨会。其中对于电子证据在诉讼程序中的运用做了深
3、入讨论,各方学者积极发表意见,对电子证据的证明力、收集问题以及审查判断电子证据中应当注意的问题都阐述了其独到的见解。1..2国外有关的研究动态美国档案学家戴维· 比尔曼在其阐述档案管理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实现其凭证价值的著作《电子证据—-当代机构的文件管理战略》中,提出电子证据是与由计算机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等同的概念。加拿大证据法学家艾伦·戈哈坦在其著作《电子证据》中认为计算机技术革新了当事人处理信息、经营业务的方式。与日俱增的重要商业信息通过电子计算机被产生、存储、并用于交流。一些在诉讼和刑事检控中极为有用的信息不再被打印在纸上、用纸质文件保存,而是在计算机系统中或以
4、计算机可读的形式保存2.理论及实际意义2.1理论意义对电子证据的研究有利于证据理论的发展。在证据学方面,传统的证据理念受到了电子信息的巨大冲击,且不说电子证据的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证据截然不同,甚至电子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也出现了新的特征。电子证据本质上是一组数字化的信息,通过“0”或“1”这两个数字的不同编码记录于磁性介质中。“由于相关立法严重匮乏和滞后,目前我国的诉讼实践多把电子证据推定为书证或视听材料,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电子证据的特殊性质使其难为书证或视听材料所涵盖,为此对电子证据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成为学界的当务之急”。再次,对电子证据的研究有利于消除诉讼实
5、践中关于电子证据的认知误区。依托计算机及其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是一个平面、开放、无边界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信息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电子证据的收集、采信在诉讼实践中颇多争议,“循传统论”、“唯公证论”、“自由收集论”等认知误区的形成干扰着诉讼实践中电子证据资格的认定。2.2实际意义对电子证据的研究有助于及早确立“电子世界”的证据法律秩序。众所周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通讯网络和计算机装置使得信息载体的存储、传递、统计、发布等环节实现无纸化。但是,这种信息载体的革命性变革也引发了诸多法律问题,其中电子资料的证据力又成了解决这些全新实体
6、法律问题的关键环节。从网络隐私权和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到电子合同纠纷、网络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乃至网络广告的行政规制、网络和电子商务中的犯罪问题追究等诸多民事、经济、行政和刑事案件均需要电子证据的强有力支持。因此,电子证据的立法工作必将依托电子证据的研究成果而展开。对电子证据的研究对信息技术进步亦有一定影响。如果说信息技术进步把电子证据纳入证据学研究的视野,那么电子证据研究的深入亦将引发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发展方向的新思考。电子证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关联性、可采性、不可抵赖性等诸多标准,也是信息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电子证据具备相应的证据资格,保障网络
7、与电子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密码、数字签名、身份验证技术、防火墙、灾难恢复、防病毒、防黑客入侵等信息技术保障的力度会不断加大。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主要内容1.电子证据的概述1.1电子证据的概念1.2电子证据的特征1.3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研究1.3.1电子证据与书证1.3.2电子证据与物证1.3.3电子证据与视听资料1.3.4电子证据与鉴定结论1.3.5电子证据属于混合证据说1.4不同国家关于电子证据的规定1.4.1大陆法系关于电子证据的规定1.4.2英美法系关于电子证据的规定1.4.3这些规定对我国的借鉴意义2.民事诉讼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