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智慧与人生境界

ID:20524933

大小:3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3

禅智慧与人生境界_第1页
禅智慧与人生境界_第2页
禅智慧与人生境界_第3页
禅智慧与人生境界_第4页
禅智慧与人生境界_第5页
资源描述:

《禅智慧与人生境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的智慧  是通达生命本性  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视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随着大批知识精英加入佛教传播行列,开始用中国的社会伦理思想和思维方式改铸印度佛教,佛教逐渐走向入世、注重伦常日用和清通简要的道路。在思想体系上,禅宗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态度。  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和世界的实相。如

2、铃木大拙所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王雷泉等译:《禅宗与精神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这个奴役,是心灵自己设置的牢狱,即烦恼障和所知障,把完整的世界割裂成支离破碎,导致一叶障目、盲人摸象。这种心结、心狱,按阿部正雄的分析,即人的自我疏离和焦虑,是人的局限性所固有的,阻碍我们对世界的真实认识。  《坛经·般若品》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菩提,是开悟的智慧。禅宗直指人心,将出世的理想和境界,统统收摄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本具的觉悟自性,通过

3、般若智慧的修行而获得主体的自由。顿悟在禅宗里有“迅速地体悟”、“不依固定修行阶次的体悟”和“不拘时间场合任运于平常生活中顿悟”这三层涵义,而禅宗的重点是在悟后如何重新面对人生和世界。  正如南泉普愿禅师所说“须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须向那边会了,即禅宗所说的顿悟,它解决宗教解脱的向上门问题。却来这里行履,则开拓了面向社会现实的道德实践的向下门。因此,超越的佛法必须落实在现实人生。禅宗的根本任务就是如何在现实生命中动态地把握住超越的佛心佛性和内在的本心本性的终极合一。由于禅宗的这一挑战,而深化了儒家的心性论,

4、完成了沟通中国思想中的宗教解脱与哲学智慧的历史使命。只有把握住禅宗向上和向下两门,才能理解禅为何在现代依然焕发异彩。明心见性  提升人生境界  《坛经·行由品》开宗明义指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明心见性,是《坛经》的核心思想。这段总纲性的话语有四个关键词,涵盖了全部《坛经》乃至整个禅宗的大意。  1.菩提自性。菩提,指觉悟的智慧;自性,指人人心中本来具有的佛性。《坛经》标举菩提自性,从终极根源上指出生命的本质,也为主体指出达到最高价值的能力。在终极意义上,我们凡夫生命的本质与至高无上的佛是

5、统一的,并与终极存在的法界、真如融为一体。在《坛经》中,“自性”一语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意义,不是为中观学所否认的自性。中观学破斥的自性是指所谓恒一不变、实有独立、可以不依赖其它事物的关系而自在自有的事物。  2.此心。即人的日常之心。心从本质上讲,指我人具足的佛性本来清净。但本自清净的真心恰恰处在士农工商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七情六欲、是非烦恼所纠缠。故心是烦恼与菩提、迷与悟、邪与正、妄与真、染与净的动态统一体。大乘唯识学分析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五位百法,光是讲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就有五十一种,而在五十一个心所法

6、中,烦恼心所即占二十六个。凡夫由于迷失真性,处于无明状态,故需通过修行,用般若智慧除去妄心见真心。故学佛不向外求,只要直指本心,藉妄修真,也就是即烦恼而成菩提、即生死而成涅槃、即世间而出世间,显发本来具足的觉性,就能成佛。  3.用。“但用此心”,用的是般若智慧。禅宗“明心见性”的宗旨,关键在一切处所、一切时中,修般若行。“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般若品〉)用智慧明心,用智慧见性,用智慧藉妄修真,用智慧直达心的本源。“取”,是对现实世界的割裂和执着;“舍”,是对现实世界的

7、逃离和放弃。执着有,或者执着无,都是“住法”,都是“染著”。用般若智慧,使心灵保持自由的通达状态,才能如实对应客观世界。具体言之,就是以无念法门为核心的禅宗修道三纲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定慧品〉)  4.直了成佛。指彻见自心之佛性,即达到终极本源的方法顿悟法门。佛性与人的本性同一,本来清净,只因一向被妄念的浮云遮蔽,所以未能自悟。因此,直截了当地明了心是生命升堕的枢纽,由主体的心来决定选择人生的凡圣、世界的净秽。则现实生命的实践(途中)与生命最高价值的实现(家舍),当下就在“直了”中得到统一。

8、  所谓提升人生境界,即开佛的知见、见与佛齐;心包太虚、量周法界。禅宗的主要思想是佛性本有,不假外求,解脱全凭自力。因此,“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坛经·疑问品》。有什么样的眼界,就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拥有什么样的世界。开佛知见  须向那边会了  佛的本义是觉悟者,佛的知见,就是佛的智慧。何为佛的知见、何为众生知见,可从禅宗史上著名的风幡之争说起。惠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