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茶叶多糖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茶叶多糖的研究进展`````*:通讯作者.23465145378@qq.com摘要:茶叶多糖是一种复合杂多糖,具有许多生物活性。作者系统地介绍了茶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纯度鉴定及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的方法,以及其含量和组成、理化性质、化学结构及空间构象、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上述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关键词:茶叶多糖;提取纯化;含量;组成;结构;生物活性.AReviewoftheResearchProgressonTeaPolysaccharide#####*:************************
2、*************************************Abstract:Teapolysaccharideisakindofcomplexheteroglycan,whichhasvariousbioactivities.Inthispaper,differentmethodsofextraction,separation,purification,identificationofpurityanddeterminationofmolecularweightofteapolysaccharidewerere
3、viewed.Theresearchprogressonthecontent,structure,conformationanalysisandbioactivitiesofteapolysaccharidewasalsosummarized.Keywords:teapolysaccharide;extractionandpurification;content;component;structure;bioactivity引言:糖类是自然界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也是重要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多糖及其复合物分布广泛,具有多种多样的
4、生物学功能[1,2]。茶叶多糖是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且结构复杂的多糖或其复合物。茶叶起源于中国,是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被提及的最早的天然药物之一。茶叶可以作为一些有毒草药的解毒剂,在中国和日本民间也有常饮用粗老茶来治疗糖尿病的经验[3]。近年来,文献报道了茶叶具有广泛的药理和营养价值[4-6],其生物活性与茶叶中所含的活性成分密切相关。茶多酚、茶色素、咖啡碱等生理活性成分已、研究较多,而茶叶多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4,7-8]。随着对多糖研究的日益深入,特别是发现茶叶中降血糖的有效成分是水溶性组分中的多糖复合物以来,茶
5、叶多糖的研究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9]。作者结合课题的研究,对国内外茶叶多糖研究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概述。1、茶叶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要想获得茶多糖纯品,一般都要经过以下步骤:(1)预处理,对茶叶预处理以利于提取并增加茶叶多糖的提取得率;(2)提取,通过不同方法将茶叶多糖从预处理后的茶叶中提取出来;(3)分离,采用不同处理手段将大量非多糖类物质除去;(4)纯化,采用各种不同方法将多糖均一性组分纯化出来。1.1 预处理⑴粉碎:茶叶粉碎后与溶媒的接触面增大,提取率提高。一般用植物粉碎机将茶
6、叶粉碎至40~50目,太细会使过滤困难[10]。⑵脱脂:茶叶细胞外有脂质包围,最好除去表面脂肪以提高提取率。可使用的脱脂溶剂为甲醇、乙醇、乙醇2乙醚混合液(1∶1),水浴加热搅拌1h或回流提取1~3h。⑶去除小分子杂质:单糖、双糖、低聚糖、甙类、生物碱、茶多酚、氨基酸及醇溶性蛋白等物质会干扰多糖的测定,在提取过程中必须除去,一般采用体积分数80%乙醇回流或室温浸泡除去。1.2 提取:主要包括常冷水浸提法,温水浸提法,沸水浸提法,稀酸提取法,稀碱提取法等。1.3 分离:提取出来的茶叶多糖经过滤、浓缩后要进行分离,常用方法有有机溶
7、剂沉淀法、季铵盐沉淀法、树脂法、超滤法、透析法等。1.4 纯化:通过提取分离等方法得到的茶叶多糖中可能还有与其分子质量相差不大的水溶性物质,或者存在未除净的色素、脂类、低聚糖等杂质,为了得到茶叶多糖的均一性组分,必须对其进行纯化。纯化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一种纯化方法往往只能除去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不能一次性得到茶叶多糖均一性组分,而利用几种纯化方法结合可以达到较好的纯化效果。2茶叶多糖的生物活性2.1 降血糖作用在中国及日本民间就有常用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案例,由于茶叶与糖尿病治疗的关系,其降血糖作用研究较为深入。蔡鸿恩[3]用
8、粗老茶治糖尿病,临床观察其有效率达70%。通过比较发现用丙酮沉淀获得的茶叶多糖降血糖作用最佳,试验证明茶叶多糖在降低四氧嘧啶高血糖模型小鼠的血糖浓度的同时肝糖原大量增加,说明茶叶多糖对糖代谢的影响与胰岛素类似。2.2 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王丁刚等[10]报道,腹腔注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