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21208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3
《我国节能现状与“十一五”节能重点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节能现状与“十一五”节能重点【摘要】我国能效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短期内可以将这些潜力全部挖掘出来。主要由于:(1)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工业化本身就意味着对能源依赖程度较高;(2)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转变成为以油气为主的高效能源消费结构,毕竟能源品质间在能源效率方面的差异,将使单耗水平、系统效率水平间的差距难以缩小。我国提高能效必须立足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能源结构,这也决定了我国提高能效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当前煤电油运紧张,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加大,能源效率水平偏低“九五”末期,能
2、源供求的相对短暂平衡为能源领域提供了进行结构和市场调整的机会。如电力行业关停燃煤小机组、引入“厂网分开”的竞争机制等。但是最近几年,许多地方的能源消费增长过快,工业偏“重”,能效不高的小火电不仅没有关停,有些地方又新上了。大量充斥劣质钢材,缺乏综合利用的炼焦能力的中小高炉竞相上马,使部分主要产品的平均能耗不降反升。总体看,我国能源开发与节约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效率水平依然偏低。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为例,2003年按现行汇率计算的每百万美元能耗,我国为1184吨标准煤,比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高2.2倍,比美国、欧
3、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3倍、4.5倍、8倍和0.3倍。当然,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推荐的购买力平价(PPP)计算,我国单位GDP能耗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大大缩小,但考虑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其交通出行和居民生活等不直接创造GDP的部门能源消耗很高;而现阶段,我国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创造GDP的物质生产部门,而“住”、“行”等不直接创造GDP的部门所消耗的能源很低,在未来20-30年里这部分能源需求将会快速增长。从这个角度看,即使目前我国按PPP计算的GDP能耗与美国或世界平均水平相接近,也不能说明我国能源效率水平就高。从单位产品能耗与通用耗能设备的能源效率看
4、,我国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就更加突出。按照有关部门的研究分析,2000年我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其中,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4%,铜冶炼综合能耗高65%,水泥综合能耗高45.3%,大型合成氨综合能耗高31.2%,纸和纸板综合能耗高120%。2000年,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6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个百分点;中小电动机平均效率87%,风机、水泵平均设计效率75%,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5个百分点,系统运行效率低近20个百分点;机动车燃油经济
5、性水平比欧洲低25%,比日本低20%,比美国整体水平低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7.6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能效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短期内可以将这些潜力全部挖掘出来。主要由于:(1)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工业化本身就意味着对能源依赖程度较高;(2)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转变成为以油气为主的高效能源消费结构,毕竟能源品质间在能源效率方面的差异,将使单耗水平、系统效率水平间的差距难以缩小。我国提高能效必须立足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能源结构,这也决定了我国提高能效任
6、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国节能工作面临的难点市场经济条件下,节能优先不能自动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目前仍难以预料;高能耗工业有可能继续发展;土地、矿产资源以及环境代价巨大。产业结构和终端需求的变化如果继续向高能耗方向发展,仅仅靠技术性节能难以解决问题。如果不切实采取全面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难以实现。“十一五”规划能否真正引导我国从目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的情况改变为弹性系数在0.5左右,是决定今后能源整个供需态势的基本前提。“十一五”能源规划要从全社会的能源消费和效率考虑,从发展道路着眼,不能局限于政府机构的有限职能。决定节能和能效目标能否实
7、现的,首先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大的产业行业发展趋势,是市场的发展方向。节能规划要注重引导全社会节能。“十一五”期间节能领域的工作重点(一)建立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效目标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开拓新的发展道路,探索合理的能源消费模式。从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选择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引导社会能源终端消费行为,在影响能源需求的作用上,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能效同样重要。“十一五”期间,必须强化对能源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要在科学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达到共识,设立国家可持续能源需求总量
8、和能源效率的社会控制目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