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及民族传统

中华文明及民族传统

ID:20469622

大小: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0

中华文明及民族传统_第1页
中华文明及民族传统_第2页
中华文明及民族传统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华文明及民族传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文明与民族传统教程》结课论文论百年敦煌文化的启示班级:人管072班姓名:刘雅楠学号:A12070119指导教师:杨秀丽百年敦煌文化的启示有人假如想要了解自己的渺小,并不需要仰视繁星密布的无垠苍穹,只要看一看在我们之前的千年中存在过、繁荣过的古文化就足够了。敦煌文化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当你随着一扇扇开启的门,走进一座座艺术的圣殿,感受那越过岁月的隔阂飘到我们身边的远古的气息,才切切实实地明白人类的历史并非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过去的力量一直存留着,积累着,代代相传,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千年前,在海上丝绸之路开

2、通之前,中国面向外部世界的前沿在西部。敦煌便是其中一扇最宽阔的大门,它“前阳关而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中原出发,经河西走廊,穿过敦煌,向西而去,传布于世界;同时,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亦在同一条路线上源源不绝地逆向而来,与中国文化在此汇合交融。从这个意义上讲,敦煌一开始就是几种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这决定了敦煌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敦煌学必然是世界性的。敦煌以中华文化为主体,集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希腊文化于一身,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独一无二敦煌壁画被誉为“古代东方艺术博物馆”,是当今世界上规模

3、最宏伟、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来源于印度的艰涩的佛教经典在这里变成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如果不是这些保存完好的壁画,谁会相信古代希腊和印度的艺术会在中国西北的洞窟中被移植、被嫁接?在参观敦煌壁画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敦煌虽然是几种文化碰撞的产物,却又不是各种文化的简单混合。它一直有一个主体,那就是中华文化。在敦煌近千年的历史中曾经生活过鲜卑、吐蕃、党项、回鹘、蒙古等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曾给敦煌带来一片崭新的风景,注入新的活力以及独特的文化内涵。如吐蕃人为敦煌的壁画增添了日月神、如意轮观音;党项人给敦煌增

4、添了神秘的西夏文字和美不胜收的龙凤藻井;蒙古人统治敦煌的时代,为敦煌的窟顶添加了充满异族风情的曼陀罗;敦煌的藏传密宗文化至今仍是一个谜……但对敦煌文化影响最深的还是唐代文化。文化繁荣总在政治经济就绪之后,当大唐把它的权力范围一直扩展到遥远的中亚,中原的汉文化便全方位地统治并改造了莫高窟的佛陀世界,所以佛教的中国化和佛教艺术的中国化,都是在大唐完成的。多元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恰恰是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唐朝的社会思想统治主要建立在儒学的基础上,但对于道教和佛教都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尊道或尊佛,或三位一

5、体,这种多元性直接反映在敦煌文化中。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也和胡琴、琵琶、羌笛一道,成为唐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斗酒相逢须醉倒”、“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不也正是“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之后的结果?季羡林先生认为,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敦煌是一个极其独特的文化存在,它将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希腊文化集于一身,并且以十分鲜明生动的形象融会贯通地表达出来,这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敦煌文化得以取得国际地位的基础。敦煌学只有置于整个世界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才可能更上层楼公

6、元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在清理今编第十六窟的积沙时,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从中出土了公元4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由于这一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新的国际显学———敦煌学。最早使用“敦煌学”这个名词的是史学大师陈寅恪,1930年他在为陈垣的《敦煌劫余录》所写的序中谈道:“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敦煌遗书)发现以来,二十余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这一名词从此沿用下来,成为约定俗成

7、的专用名词,为全世界所通用。藏经洞的出土文献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它几乎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方面,而且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是难得的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敦煌学最初的研究范围主要就集中在藏经洞的文献上,以后才扩展到与藏经洞文献相关的问题以及敦煌石窟、敦煌文化历史等方面,成为一门博大精深、涉古通今的综合性学科。不幸的是,敦煌文献在发现之初,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国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就接踵而至,以不公正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了大量文献,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

8、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陈寅恪因此而慨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世界各国学者对敦煌文献的重视、整理和研究,无形中又推动了敦煌学的兴起和发展,如法国、英国、日本等国一直有一大批学者钻研敦煌文献,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因而才有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根据斯坦因所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