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

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

ID:20458735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3

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_第1页
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_第2页
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_第3页
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_第4页
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21%哲学发展的鲜明特征和本质属性,在于始终面向时代精神面向人类实践面向世界文明。面向时代精神既有一个面向由古及今、一脉相承的“世代”,即延续、继承前人的问题;也有一个面向彼此不同、具有内在差异的‘时代”,即扬弃、超越前人的问题。如果说继承前人是哲学发展的重要前提那么超越前人则更能体现哲学发展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向时代,充分体现当今人类实践和文明发展大趋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刻而准确地把握不同时代

2、精神的差异性,从根本上转换研究模式。这是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的一个关键性课题。一、适应时代变迁:哲学研究模式转换的根本动因哲学研究模式涉及哲学的问题意识、研究资源的整合、研究方法的运用、问题求解方式和信念的论证与调适方式等。一般地说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研究存在的具体形式,哲学研究最本质的存在’,其他事物(存在)都在因果系列之中,本源性存在’则是因果系列的起始或终结’”134历史地看,哲学对这些‘终极性”问题的追问,在不同时代呈现出巨大差异而且阐释和回答方式——研究模式也同样具有本质的差异性。从古代侧重对世界的‘本体论”把握,到近代侧重对世界的

3、“认识论”把握再到现代哲学研究中所谓“语言一意义一价值论”转向,研究主题、取向、方法发生了根本性转换。与其他流派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其研究模式总体上体现为一种对人及其世界的实践把握方式它注重以社会实践为根基把哲学研究的主题、取向和方法与现实世界的改造联系起来强调“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这种模式要求人们立足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依据自己时代的现实不断更新研究主题、取向和方法。也就是说,在其总体研究模式之下,不排除一系列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具体研究模式。至于在某个时代,采取何种具体研究模式并不

4、单纯取决于哲学理论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实践、社会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一百多年来,伴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激荡起伏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断批判与斗争、争鸣与共鸣、分化与整合中走过苏东剧变融入中国改革开放大潮迈入21世纪的今天时代的巨变向人类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课题启示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将目光从原有体系转向现实的社会发展进程基于对时代精神的差异性理解,开创有别于传统研究模式的全新研究路径。第一,把握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要求社会是一个系统结构历史是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现代化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表现为一种社会的整体转型。据罗荣渠研究,现代化包括四个亚过程:技术化、工业化、

5、社会结构变化,以及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工业化目标,后来提出‘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又逐步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1夂这一发展路径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协调与联动,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全面性、整体性要求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整体性,决定了其发展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不仅包括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而且也包括新的思想文化发展模式。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就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商品和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推逃但理论工作特别是哲学研究至今还不能说形

6、成了新的模式。马克思指出: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胶着利益分化显露价值取向各异文化碰撞加剧要求我们从哲学上概括和提炼与此相关的社会特点和趋向廓清改革开放的内涵和方向。这种时代要求,必然反映在哲学思想的流变上,反映在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上事实上从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开始历经关于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争鸣关于实践一价值哲学以及现代化理论的探索虽然思潮迭起观点各异但始终没有脱离融合中西文化、发展中国当代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这一切为哲学研究确立了不同的理论问题、

7、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路径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哲学研究模式的单一性充分体现了哲学研究模式创新的时代要求。第二,借鉴苏联哲学研究教训的要求传统哲学研究模式,是我们承袭前苏联研究模式的产物。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俄上升为国家哲学,信仰者空前广泛,成为各类研究机构的专门对象。列宁大力倡导哲学研究,成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支持学者们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他从未对具体研究施加任何个人影响保持了令人尊敬的沉默。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以强烈的阶级斗争方式强势介入哲学研究催生了特定的研究模式,即《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关于‘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两大块研究模式。毋庸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