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55663
大小:6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11
《论“五教”的历史传播方式与心性的护持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五教”的历史传播方式与心性的护持的策略一五教最早出现于《尚书舜典》: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史记五帝本纪》材料多取自《尚书》,司马迁只改动了一二字,几近做了复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五教具体内容如何,《尚书舜典》没有展开说明,但从百姓不亲,五品不逊看。五教的内容是为了改变不亲不逊的现实的。那么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又是一种怎样的现实呢?百姓,有两解,一为百官,《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是也,孔传解是;二为普通民众,《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2、三载,四海遏密八音。以及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是也。百姓如丧考妣,孔传解为百官,虽然疏不破注,但孔颖达也承认有两解:诸经传言百姓或为百官,或为万民。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暖燠常多第五十二》:尧视民如子,民视尧如父母,《尚书》: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四海之内,阏密八音三年。便做此解。宋人林之奇《尚书集解》云:孔氏云:言百官感德思慕。非也。夫百姓有指百官而言之者,若《尧典》平章百姓是也。有指民而言之者,若《论语》修己以安百姓是也。此百姓盖指民而言之。言尧之德及于民也深且久,其崩也百姓若失父母,无小大无远近皆言,非独百官而已。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3、,指其地而言之则曰四海,指其人而言之则曰百姓,其实不异也。[1]百姓不亲,五品不逊之百姓,孔颖达以翻译的方式疏为:往者天下百姓不相亲睦,家内尊卑五品不能和顺。[2]明显偏指普通民众。实际上此处,既可指百官,也可指民众。百姓不亲的现实性内容是对外而言:亲者,和睦之意也。《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便是最好的注解。百姓不亲便是指在野的民众不和谐或是在朝的百官不和谐。五品不逊则是对家族内部而言:孔颖达疏曰:品谓品秩,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教之义慈友恭孝,此事可常行,乃为五常耳。传上云五典克从,即此五品能顺。上传以解
4、五典为五常,又解此以同之,故云五品谓五常。其实五常据教为言,不据品也。逊,顺,常训也。不顺谓不义、不慈、不友、不恭、不孝也。[3]孔疏有如下几层意思:一是五品是就家族内部尊卑而言,指父母兄弟子五者;二是这五者关系是有人伦常理的,也即是义慈友恭孝五者的不同尊卑亲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可称为五常;三是亦称为五典。如《尚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孔颖达疏:此五典与下文五品、五教其事一也。一家之内品有五,谓父母兄弟子也。教此五者各以一事,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是为五教也。五者皆可常行,谓之五典,是五者同为一事,所从言之异耳。
5、孔传:徽,美也。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慎美笃行斯道,举八元使布之於四方,五教能从,无违命。孔颖达疏:尧使舜慎美笃行五常之教,而五常之教皆能顺从而行之,无违命也。[4]可见五典是着眼于效果言之。舜帝于五常之教能慎美笃行,使内外和谐,堪称典范。而于教育、教导、涵养、培育人性人伦而言,这五常便也可以称为五教。其具体内容在《左传文公十八年》有很好的训释: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可见,正因为社会有不亲、不逊的现实,所以才要敬敷五教。以故,后世政治家多认为五教的施行,是保证社会和谐的一条必由之
6、路。《国语郑语》记载政治家史伯为桓公论兴衰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正因为此,他同时提出了有名的和的思想: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左传桓公六年》记载春秋初期政治家随国大夫季梁对随侯说道: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二五教如何施行才能达到个体人际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呢?《尚书舜典》说得很是明白:敬敷五教,在宽。敷者,布也,其本身便是一种传播活动。所以《左传文公十八年》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传播有具体内容的五教于四
7、方,这种传播的根本途径则是在宽。孔传谓:布五常之教务在宽,所以得人心,亦美其前功。[5]《论语》分别在《阳货》《尧曰》章中说宽则得众,得众正是得人心。而要得人心正是要护心养性。正如朱熹在《朱子语类尚书一》中说:敬敷五教在宽。圣贤於事无不敬,而此又其大者,故特以敬言之。在宽,是欲其优游浸渍以渐而入也。[6]《朱子语类尚书二》又说:敬敷五教在宽,只是不急迫,慢慢地养他。[7]所以这种传播本身是一种涵养、培育活动。五教自《尚书》中之尧舜提出并施行以来,在历时性传播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种传播是一种以构建社会和谐、人际和谐为目的,以护持、浸渍、涵养和谐人
8、伦关系、以及人之善行善性为途径,以教育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具体而言有二,就其内容言,五教随现实的需要而传播发展,就形式言由身体力行的体验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