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及美学

中国哲学及美学

ID:20454625

大小:198.00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8-10-08

中国哲学及美学_第1页
中国哲学及美学_第2页
中国哲学及美学_第3页
中国哲学及美学_第4页
中国哲学及美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及美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与美学前言一,对美学的理解——言说一切的前提。我们言说中国美学史也好,西方美学史也说,其基本的前提是我们对美学的理解。美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现代美学体系应该具有国际性。我们研究中国美学是目的就是要建立这样的一个国际性的现代美学体系。也正是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中国美学史的研究,重视中国美学史的自身特殊性。这是国际性学科的需要,也是中国美学的需要。这里有一个辨证的说法,即,越具民族性的就越具国际性。“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审美活动,研究“

2、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因此,研究中国美学史,就不能只看历史上的先哲是怎么样论美的。而应该拓宽自己的视阈。要看到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所发展的美学个分支学科的发展情况。中国美学史的中心的审美意象。审美文艺学的比重较大。但也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美学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它属于逻辑思维的范围。因此研究中国美学史“就应该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主要表现为不同的美学范畴和命题。“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例如唐“境”宋“韵”。所以,中国美学史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换的历史”。审美意识有两个序列:形象的序列和范

3、畴的序列。美学史的对象是范畴的序列。二,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美学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发端、展开和总结。1、先秦、两汉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期。此时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理论思维非常活跃,曾出现了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孔子、《周易》的作者、庄子、荀子等大哲学家都是此时出现的,做为其哲学的一部分的美学,他们提出了“道、气、象、美、味、妙、大、兴、观、群、怨、”等范畴,提出了“涤除玄鉴”、“心斋”、“坐忘”“历与西施,道通为一”、“象罔可以得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和“化性起伪而成美”等命题。为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基础。比较重要的著作除了孔子外,是老子、庄子、《周易

4、》、管子等。中国美学的“气韵说”、“意象说”、“意境说”、关于审美观照审美客体审美心胸的理论和艺术创造艺术生命的理论都是源于老庄、《周易》和《管子》。2、魏晋南北朝到明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期。此时出现的美学范畴和命题主要有:“意象”、“隐秀”、“形”、“神”、“风骨”、“气韵”、“神思”、“情”、“景”、“虚”、“实”、“兴趣”、“妙悟”、“气象”、“意境”、“韵味”、“性格”、“情理”;“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迁想妙得”、“澄怀味象”、“同自然之妙有”、“度物象而取其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删拨大要,凝想形物”、“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

5、形去智”、“身即山川而取之”、“成竹在胸”、“身与竹化”、“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无者造之而使有,有者化之而使无”等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明末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拓展了人们的理论视野,从而使理论思维得以活跃。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做了准备。中晚唐不是中国美学史的界线。3、清代前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期。此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三个黄金时期。此时出现的王夫之、叶燮的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形态。《画语录》和《艺概》也可以看成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形态。“在中国古典美学总结时期的理论形态中,主要是在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和以‘理’、‘事’、‘情’—

6、—‘才’‘胆’‘识’‘力’为中心的叶燮的美学体系中,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在石涛的《画语录》和刘熙载的《艺概》中,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体系已经得到充分的展开,它的特点也已经得到充分的显示,这样就更便于我们对它进行把握和概括”。从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形态入手研究中国古典美学是一条新的思路。三,中国古典美学的有关流行观念1、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先秦的“道法自然”和“观物取象”;魏晋绘画的“传神写照”、“澄怀味象”和“气韵生动”;唐五代的“同自然之妙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的“身即山川而取之”;明

7、代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等命题都不是“表现”能含盖的。而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总结形态中的王夫之关于审美意象的性质是“现量”的观点和叶燮的艺术是客观的“理”“事”“情”的反映的观点。都不能归结为“表现的美学”。本观点的三个论据:(1),中国没有典型理论;(2),中国发展了意境理论;(3),中国美学强调“诗言志”。对于(1),是不了解中国小说美学(小说点评);对于(2),是没有理解意境的内涵;对于(3),诗言志不代表中国美学的精神,而代表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是意象说。“审美意像是在直接的审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