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31687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2
《沈明宗的《金匮要略》注解特点及学术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沈明宗的《金匮要略》注解特点及学术价值 《沈注金匮要略》系清代医家沈明宗对中医经典《金匮要略》进行注解的着作。沈明宗,字目南,浙江檇李(现浙江嘉兴)人,清代名医,除本书外,还着有《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等。该书是学习研究《金匮要略》的重要参考读物,原有版本皆为繁体古文竖排且未经校注,为便于读者学习研究,我们对《沈注金匮要略》进行了校注整理,现将本书版本、特点及学术价值等简介如下。 1、版本源流及底、校本的选择 《沈注金匮要略》初版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初名《张仲景先生金匮要略》,1693
2、年重刊时改题为《金匮要略编注》,民国曹炳章编辑的中医丛书《中国医学大成》收入本书,将其改名为《沈注金匮要略》。从初版至现在300余年的时间里,该书经过多次刊印。目前已知的版本有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致和堂本、医征本、大观堂刻本、日本享保十七年(1732年)刻本、清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据致和堂版重印本、清道光二十三年壬寅(1842年)扫叶山房刻本、清道光年间沈宜校正抄本、清存朴堂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经考证,这些刻本以及抄本均属同一版本系统,都是在致和堂本基础上进行个别修正而成。其中曹
3、炳章编辑的《中国医学大成》收录本因编入程林《金匮要略直解》的部分内容而有较多不同。日本享保十七年刻本实为大观堂本之翻刻本,此本因刊刻于日本,所以避讳字改回本字。本次校注选择的底本为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收藏的康熙三十一年致和堂刻本。此底本扉页书:檇李沈目南编注张仲景先生金匮要略致和堂梓行。 正文前有徐乾学、孟亮揆二人之序。正文为每半叶十行,《金匮要略》原文行二十字,沈明宗注文行十九。单栏,版心白口,单鱼尾,中缝上记卷几,中记标题,下记叶次。正文字体采用馆阁体,笔画横轻竖重,撇长而尖,捺肥而拙,横排字
4、齐。日本享保十七年刻本保存完整,刊刻清晰,与底本差异稍大,为主校本,此刻本为大观堂本仿刻,扉页板框内上刻檇李沈目南编注金匮玉函经要略大观堂,板框外刻张仲景先生着。正文于汉字右侧标有日文。中国医学大成本为参校本,他校本有《素问》、《灵枢》、《难经》、《金匮要略方论》等。 2、《沈注金匮要略》特点及学术价值 2.1整理原文,分类编次 《金匮要略》原书共25篇。《沈注金匮要略》基本按照《金匮要略》原书顺序,但将妇人杂病移于妊娠病前,24和25篇合并改篇为卷共24卷。在目录中,《沈注金匮要略》取消了
5、原书篇名,各卷下分别列出病证名称,并注明论条方首。沈明宗认为,《金匮要略》原书编次失序非张仲景之意,因此根据内容整理原文、分类编次,各卷中内容与原书顺序相比有较大变化。如在卷一开篇即曰:从来着书立言,必先纲领,次及条目,而是编乃以治病问答,冠于编首,叙例大意,反次后章,且诸方论,头绪参差不贯,使观如入雾径,失其所之,弃而不读者有之矣。因其认为原次章是书中大旨、通部之纲领,因此以次章冠首,次以时令、问阴阳病十八、望色、闻声、问治未病、五脏病喜恶、五脏攻法、误治救逆、切脉、厥、喘息等内容分论。以后各卷
6、内容也改变了原书顺序,将原文按病证编次,各病证再按病因病机、证治等顺序排列;书中首列《金匮要略》原文,后附对《金匮要略》的解读;对原书中林亿等在篇末所附之方,后世医家多无注解,沈明宗则进行了注解并移至相应病证的正文之末,并对《金匮要略》的整理编次非常方便后人学习。需要指出,卷二中霍乱的有关内容并非《金匮要略》原着,沈氏认为霍乱乃内积痰饮饮食或挟外邪,内外合邪为病,故从《伤寒论》中节选移于此处。此外,卷二十妇人杂病中热入血室部分也有从《伤寒论》中选移过来的原文。 2.2概括分析,归纳总结 沈明宗
7、主要本《内经》、《难经》等经典对《金匮要略》进行注解,每段原文下多首先简要概括主要内容,类似提要,然后分析、解释具体内容,有方药的条文注解时多结合病机分析方药作用。如对卷一厥阳独行条原文释曰:此即《内经》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是也。阴衰于下,阳无所附,孤阳挟邪,独厥于上,为厥阳独行,盖有阳无阴者,乃非全无阴气,但阴虚不能维持阳气之谓耳。对卷五历节病桂枝芍药知母汤条释曰:此久痹而出方也。肢节疼痛,邪气痹于骨节表里之间;而脾主肌肉,胃为表里,胃受痹邪,脾气亦不充于肌肉,故身体尪羸。风湿下流,脚肿如脱,上
8、行则头眩短气,扰胃则温温欲吐,乃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难拘一经主治。故用桂枝芍药甘术调和营卫,充溢五脏之元;麻黄防风生姜开腠行痹,而驱风外出;知母保肺清金,以使治节;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以附子行阳燥湿除寒为佐也。 在每一病证注解之末多会合一论,论中先引《内经》、《难经》等经典,然后归纳总结《金匮要略》所论,明确各病证定义、病因、病机、治法、方证等,类似小结,非常便于后学者掌握要领。如卷十对腹痛论曰:《内经》论痛多由寒邪所致。惟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坚干不得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