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31048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3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我与地坛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我与地坛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我与地坛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验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及对母亲的理解和痛悔。 2、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与亲情教育的渗透。 3、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难点:理解母亲“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光辉。 教学方法:讨论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
2、: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
3、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
4、《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检查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二)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 意蕴: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窸窸窣窣: 四、听课文录音 五、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5、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一)、整体感悟 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母亲) 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
6、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
7、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 我与地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