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08692
大小:3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0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自然因素差异及影响1、地理位置差异:东北平原,中国最大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介于北纬40°25′~48°40′,东经118°40′~128°。南北长1000多公里,东西宽300~400公里,总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平原东西两侧为长白山地和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地,南端濒辽东湾。 华北平原(NorthChinaPlain亦作Hua-peiP'ing-yuan或HuabeiPingyuan)亦称黄淮海平原,位于北纬32°~40°,东经114°~121°。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依燕山
2、,南至大别山区一线与长江流域分界,跨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北京、天津等省市,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2、气候条件差异:东北平原处于温带和暖温带范围,有大陆性和季风型气候特征。夏季短促而温暖多雨;冬季漫长而寒冷少雪。冬夏之间季风交替。7月均温21~26℃,1月-24~-9℃。10℃以上活动积温2200~3600℃,由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的85~90%集中于暖季(5~10月),雨量的高峰在7、8、9三个月。年降水变率不大,为20%左右。干燥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一般北方作物都可得到较好生长,辽河平原南部还可栽培棉花和冬小麦,仅松嫩平原北
3、部高粱生长困难。春季低温和秋季霜冻现象频繁。江河两岸和洼地,汛期常有洪涝灾害。华北平原大体在淮河以南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以北则属于暖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春季旱情较重,夏季常有洪涝。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加而递减。黄淮地区年均温14~15℃,京、津一带降至11~12℃,南北相差3~4℃。7月均温大部分地区26~28℃;1月均温黄、淮地区为0℃左右,京、津一带则为-5~-4℃。全区0℃以上积温为4500~5500℃,10℃以上活动积温为3800~4900℃,无霜期200~220天。平原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南部淮
4、河流域800~1000毫米,黄河下游平原600~700毫米,京、津一带500~600毫米。平原西部和北部边缘的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可达700~800毫米,冀中的束鹿、南宫、献县一带仅400~500毫米。各地夏季降水可占全年50~75%,且多暴雨,尤其在迎受夏季风的山麓地带,暴雨常形成洪涝灾害。降水年际变化甚大,年相对变率达20~30%,京、津等地甚至在30%以上。3、地势差异:东北平原西南部以西辽河为中心,呈沙丘与洼地相间、微波起伏的风沙地貌景观。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70~250米。沙丘从西向东、从西南向东北,以流动沙丘为主逐渐过渡为半固定、固定沙丘;沙漠化程度循同方向减轻。沙丘主
5、要由就地起沙形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沙丘和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除甸子地垦为农田外,仍多为草原,科尔沁草原即分布于此。地势低洼积水的沼泽湿地则生长有芦苇、蒲草、乌拉草等。 华北平原是华北陆台上的新生代断陷区。平原的基底形成于太古代和元古代,盖层构造主要受燕山运动影响。中生代时期华北平原为隆起区,局部发育了断陷盆地。新生代以来,断块作用活跃,早第三纪时期形成一系列次级断陷盆地;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堆积范围逐步扩大,形成连片的大平原,与此同时平原边缘断块山地相对隆起,大平原轮廓日趋鲜明。新生代相对下沉,接受了较厚的沉积,局部沉积竟达千米。华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势平缓倾斜。由山
6、麓向滨海顺序出现洪积倾斜平原、洪积-冲积扇形平原、冲积平原、冲积-湖积平原、海积-冲积平原、海积平原等地貌类型。黄河、淮河、海河、滦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构成了华北平原的主体,即①黄河冲积扇平原,②淮河中下游平原,③海河中下游平原,④滦河下游冲积扇平原。4、土壤差异:东北平原的一部分松嫩平原中、东部,主要为黑土,分布于山前台地和平原阶地上,从北向南呈弧形分布;松嫩平原西部主东北平原要是黑钙土、草甸土。在辽河平原主要分布有草甸土-潮土。砂土的分布以平原西部最广。滨海有盐土、沼泽土。华北平原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或褐色土。平原耕作历史悠久,各类自然土壤已熟化为农业土壤。从山麓至滨海,土壤有明显
7、变化。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及山东山地边缘的山前洪积-冲积扇或山前倾斜平原,发育有黄土(褐土)或潮黄垆土(草甸褐土),平原中部为黄潮土(浅色草甸土),冲积平原上尚分布有其他土壤,如沿黄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大河的泛道有风沙土;河间洼地、扇前洼地及湖淀周围有盐碱土或沼泽土;黄河冲积扇以南的淮北平原未受黄泛沉积物覆盖的地面,大面积出现黄泛前的古老旱作土壤──沙姜黑土(青黑土);淮河以南、苏北、山东南四湖及海河下游一带尚有水稻土。黄潮土为华北平原最主要耕作土壤,耕性良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