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随息居饮食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随息居饮食谱内容提要《随息居饮食谱》为清·王士雄撰,成书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是一部著名的营养学专著。全书共一卷,列食物331种,分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等七类,每类食物多先释名,后阐述其性味、功效、宜忌、单方效方甚或详列制法,比较产地优劣等。论述清晰,重点突出,语言通俗易懂,是研究中医食疗学、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一本必备参考书。点校说明《随息居饮食谱》为清·王士雄著。士雄,字孟英,自号半痴山人、随息子等,晚号梦隐,又号潜斋。浙江海宁人,约生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卒于光绪十六年(1890)。其曾祖父王学权、祖父王国祥、父王升,三世皆为良医,母俞氏亦深谙医理药性,
2、故家学渊源。奈何“年十四失怙”迫于生计,曾充盐行会计,幸得舅氏俞公“力肩家事”得以潜心学问。尤致力于温热、霍乱诸病之研究,著述颇丰,主要有《温热经纬》、《霍乱论》、《王氏医案》、《归砚录》等,为清后期著名的温病学家。王氏自述作《饮食谱》乃为“世味深尝,不禁有饮水思源之感”,其友董氏亦称其为“立身、养生之有素者,慨然欲与世共,而谱是书”。故于清咸丰十一年写成并刊刻。该书共一卷,列食物331种,分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七类,每类食物多先释名,后阐述其性味、功效、宜忌、单方效方甚或详列制法,比较产地优劣等。论述清晰,重点突出,语言通俗易懂,可为临床借鉴亦可家居收藏。王氏在编写过程中
3、突出了“重水,倡素食”思想,并多次提到某些救荒食品,如玉蜀黍、青大豆等宜广为种植,表明著者不仅饮食知味且重储备、善教民,另外著者博览群书,征引信手拈来,见于书中的书目有:-76-《内经》、《医碥》、《本草纲目》、《战国策》、《三冈识略》、《礼记》、《正字通》等。王氏在梳理前人所说之际,并“每物求其实验,不为前人臆说所惑”,故论述严谨。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肉食类涉及多种珍稀保护动物,现列性味,仅供了解,不可用作饮食,另有一些看法亦待考证,为保持该书原貌,本次整理未作处理。本书初刊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现存版本为同治元年刻本、同治二年刻本、光绪壬辰本、光绪甲辰本以及民国初年的多种石印本、丛书本。
4、本次点校以光绪壬辰本为底本,以广益书局石印《潜斋医书五种》本为主校本,以人卫聂伯纯本为旁校本,《内经》、《本草纲目》等为他校本。本次点校主要按下列方法处理:一、本书采用简体横排,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进行重新句读。二、凡原书中的繁体字,均改为规范简化字。三、凡底本中因写刻致误的明显错别字、部分异体字、古今字,均以简化字律齐,不出校。四、凡底本与校本互异,若显系底本脱误衍倒者,予以勘正,并出校注明据补、据改、据删之版本、书名或理由;若难以判定是非或两义均通者,则出校并存,或酌情表示倾向性意见;若属一般性虚词,或义引、节引他书而无损文义者,或底本不误而显系校本讹误者,一般不予处理;凡底本与校本虽
5、同,但对原书文字仍有疑问者,不妄改,只出校注明疑误、疑衍、疑脱之处,或结合理校判定是非。五、对个别冷僻字词加以注释,注音采用拼音法。由于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祈望专家学者示教。点校者2001年12月于济南前序呜呼!国以民为本,而民失其教,或以乱天下。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卫国、卫生,理无二致,故圣人疾与战并慎,而养与教并重也。《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夫饮食为日用之常,味即日用之理。勘进一层,善颐生者,必能善教民也,教民极平易,修其孝、悌、忠、信而已。颐生无元妙,节其饮食而已。食而不知其味,已为素餐;-76-若饱食无教,则近于禽兽。余尝曰:子、臣、悌、友,圣人之
6、道学也;孝、悌、忠、信,王者之干城也。圣贤书具在,小子何敢赘焉!惟饮食乃人之大欲所存,易为腹负,故大禹菲饮食,而武侯甘澹泊也。今夏,石米八千,斤硃四十。茫茫浩劫,呼吁无门。吕君慎?,知我将为饿殍也。招游梅泾,寓广川之不窥园。无事可为,无路可走,悠悠长夜,枵腹无聊。丐得枯道人秃笔一枝,画饼思梅,纂成此稿,题曰《饮食谱》。质诸知味者,或不贱其养小失大,而有以教我也。咸丰十一年辛酉秋七月睡乡散人书于随息居后序呜呼!《饮食谱》何为而作耶?盖世味深尝,不禁有饮水思源之感也。窃谓食毛践土,二百余年,岁无奇荒,国无苛政,竟至禽兽食人食,而涂有饿殍,岂非亘古未闻之奇事哉!士雄年十四失怙,赖先慈祒拄门户,而家有
7、七口,厨无宿舂。蒙父执金履思丈念旧怜孤,字余曰孟英,命往金华鹾业,佐司会计。舅氏俞公桂庭,谊笃亲亲,力肩家事,赠余斋名曰“潜”,嘱潜心学问,勿以内顾为忧。乃未十载,金丈、舅氏,相继谢世。余愧无以仰付二公盛意,而潜修英发也。徒以性情疏迈,遇合多奇,同郡周君光远,知我最深。挈舍弟季杰另辟一业,俾资事蓄。而余律身极俭,不善居积,或以痴目之,遂自号半痴。迨周君作古,母逝子殇,世景日非,盖无意人间事矣。乙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