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左传》看春秋时期重民思想

从《论语》《左传》看春秋时期重民思想

ID:20379219

大小:3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9

从《论语》《左传》看春秋时期重民思想_第1页
从《论语》《左传》看春秋时期重民思想_第2页
从《论语》《左传》看春秋时期重民思想_第3页
从《论语》《左传》看春秋时期重民思想_第4页
从《论语》《左传》看春秋时期重民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论语》《左传》看春秋时期重民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论语》《左传》看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赵丹  内容摘要:中国西周以前的文化特点是“重鬼尚巫”,经过西周时期“尊天敬德”的转折,重民思想在春秋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和传播,一是对由“近鬼神”到“近人事”的天人关系的认识的变化,二是产生由“德以事神”和“恭行天之罚”到“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人们的思想一步一步引向充满人文精神的光明大道。  关键词:论语;左传;重民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武汉 430079    在原始社会,人们崇尚神权至上,“重

2、鬼尚巫”[1]101)。原始社会的人们无法理解自然界的一些偶然现象,于是将其归结于神的原因。夏商时代,统治者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扬天命鬼神观念,主张“德以事神”宣称自己是“天”的代理人来统治人民,发动战争的借口则是“恭行天之罚”[2]379。  西周时期,神权至上的学说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以周公为代表的“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他们认为“天命”是有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的人才能承受天命,所以强调统治者要敬德保民,“惟天时求民主”[2]614。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3、2]609孔颖达说:“天之于人,无有亲疏,惟有德者则辅佑之。民之于上,无有常主,惟爱己者则归之。”[2]609《尚书·泰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2]371,“天因民以视听,民所恶者,天诛之”[2]371,统治者应当以民为镜,“民心所向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民意的臧否,就是自己是否有德的标准,也是上帝考察自己是否有德的唯一参考。”[3]这一思想意味着神权的动摇,但是并没有摆脱神权的色彩。  春秋时期,人们的天命意识越来越趋于淡化,总的趋势是由近鬼神转向近人事,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和开明政治家著书立说来

4、阐扬自己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对社会整体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下面就其《论语》和左丘明的《左传》来看春秋时期重民思想的具体体现。一、重民轻神的天人关系  春秋时期,孔子的天命观和神道观则更突出地体现了神权观念的冲淡。孔子是周代礼制思想的继承者,他一生致力于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重建礼乐制度。作为殷商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承袭了殷商时代的鬼神观念,但经过周代文化的过滤,这种神权至上的观念已经趋于淡薄了。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鬼神已居于次要地位,人的地位已明显上升,他

5、对天神采取的是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孔子的弟子子贡对孔子的观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4]46,指出孔子的著作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庄子·齐物论》中谈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5]13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一书中说:“‘天’、‘命’、‘鬼神’都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东西”[4]9。并将“存而不论”解释为:“保留它而不置可否,不论其有或无。”[4]9存而不论,其前提是承认鬼神的存在,既然存在就要对其存有敬畏之心。正如孔子在《论语·季氏

6、》中所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4]177“天命”即天的命令,天的旨意,是一种超于人力之外的意念,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也即“主宰或命运之天”[4]10。  为什么孔子既回避神灵但又不否定其存在呢?这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程度有限,无法解释因一些偶然因素而发生的事情,只能将其归结为天或神的原因。而孔子正是借此来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要求人的一切活动要合乎伦理道德,对天神怀有敬畏之心,从而借神来制约人的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  人

7、们已不再把天神看做决定人命运的权威,自然就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人和社会上,从而进一步轻视神的地位,形成对天人关系的新的认识,即重民轻神。孔子虽然不否定神的存在,甚至认为人们对神要有敬畏之心,但他并不提倡神灵高于一切,天神主掌人类社会,而是将人的地位置于神灵之上。正如他在《雍也》篇中所言:“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4]61,对于神或天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当子路问及孔子如何服事鬼神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4]113,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人比神显然要重要得多。  同样,反映春秋战国

8、之交社会思潮的《左传》也体现着重民轻神的思想,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6]1604。甚至还明确提出了“民为神主”的主张,认为人是神的主人,人掌控着神,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桓公六年》记载季梁阻止随侯追击楚国,表达了他对人神关系的观点,季梁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6]279的主张,是“民为神主”这一观点的直接表述。  《左传》的作者也极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