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的研究进展

玉米大斑病的研究进展

ID:20313635

大小:95.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10

玉米大斑病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玉米大斑病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玉米大斑病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玉米大斑病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玉米大斑病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玉米大斑病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玉米大斑病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玉米大斑病连年发生,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为了给抗玉米大斑病育种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危害、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分化、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和抗性材料的筛选等方面阐述了关于玉米大斑病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关键词: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抗性基因;分子标记中图分类号:S435.131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32ResearchProgressofNorthernCornLeafBlightWANGHuihui,ZHANGWenzho

2、ng,LUMing,LIANPeihong,SHENHaibin(MilletResearchInstitute,ShanxiAcademyofAgricultureSciences,Changzhi,Shanxi046011,China)Abstract:Northerncornleafblightoccurredsuccessivelyinrecentyears,whichcausedseriouslossestocornproduction.InordertogiveareliablebasisforresistancebreedingtoNCLB,thispaperin

3、troducedthedevelopmentanddamageofNCLB,thephysiologicalracesvariationofExserohilumturcicum,theresearchesonresistancegenesofnortherncornleafblightandthescreeningofresistantmaterial.Theproblemswereanalyzedandprospectswereputforward.Keywords:northerncornleafblight;physiologicalraces;resistancege

4、nes;molecularmarkers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主要病害之一,自1876年在意大利首次报道后,在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冷凉地区广泛发生。大斑病的发生对玉米产量影响严重,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时减产可达50%[1-2]。在我国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区和西南部分春玉米区,近年来,由于新小种出现和品种等原因,玉米大斑病呈现加重的趋势[2-4],引起了广大育种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玉米大斑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1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危害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病长蠕孢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

5、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但不危害果穗。感病的叶片初期出现青灰色斑点,随病斑扩展变成灰褐色或褐色。玉米植株一般从基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步侵染中上部叶片,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大斑病菌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玉米病残体上越冬,而且田间植株叶片的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以在风力作用下长距离传播。在玉米生长期,中温、高湿、寡照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5]。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甚至会加重玉米根腐茎腐病的发生,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6]。调查表明,2002年以来,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表现为明显加重的趋势,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P]。2004年山西省北部地区忻府、定襄、原平、五台、代县、繁峙等地

6、发病面积为种植面积的60%以上,减产约4.95万kg[8]。2006年乌兰浩特市玉米大斑病发病面积为种植面积的80%以上[9]。2011-2012年山西省连续两年玉米大斑病大发生,2011年发病面积为75万hm2,2012年达88.53万hm2[10]。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全国玉米大斑病发病面积达到568.1万hm2,持续近年来的发病加重趋势[11]。2玉米大斑病病菌的生理小种分化玉米大斑病的寄主很广泛,玉米、高粱、苏丹草、约翰逊草、大刍草和摩擦禾,还有其他禾本科植物。玉米大斑病菌分非专化型(玉米、高粱都能致病的菌系,多核细胞菌丝体为异核体)和专化型(多核细胞菌丝体为同核体

7、,分为玉米专化型和高粱专化型)。对于玉米专化型大斑病菌,根据对单基因Htl、Ht2、Ht3和HtN的毒性差异分为1号小种(0小种)、2号小种(1小种)、3号小种(23小种)、4号小种(23N小种)和5号小种(2N小种)[5]。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开展对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的监测工作。最初鉴定结果表明只有0小种,后来陆续监测到1小种和23小种,以0小种为优势小种[12-14]。伹是随着人们对玉米大斑病的研究及对抗玉米大斑病材料的筛选和应用,玉米大斑病小种分化和变异也在加剧,目前玉米大斑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