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关系-第1

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关系-第1

ID:20288935

大小:6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1

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关系-第1_第1页
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关系-第1_第2页
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关系-第1_第3页
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关系-第1_第4页
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关系-第1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关系-第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关系

2、第1一  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地转型,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话语转型,而其集中表现,则是近代文学“国家”话语向现代文学“人”的话语的转型。对这一转型从发生、完成的文学史过程,特别是从其内在话语逻辑看,与日本白桦派的个人与人类关系之说,有着直接而深刻的联系。  中国文学进入到近代后,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获得生命力以承担开发民智使命,其意义诉求、结构关系、存在方式等作了巨大地调整、变革,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绝然不同的诸多特征。例如“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的新文体(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关于新文体的形成、特点及

3、意义,可参见方长安的《晚清文体革命与日本启蒙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45-47页。)、小说的未来完成式叙述方式。(注:参见王德威的《想像中国的方法》,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1页。)等等。然而,这种变革是在强烈的政治意识作用下进行的,变革虽落实在文学领域,表现为小说革命、诗界革命、文体革命等,但旨归在“国家”想象与叙事上,所以文学中“人”的觉醒主题被“国家”意识所遮蔽,文学成为宣讲“国家”话语的重要方式,“国家”话语成为文学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也就是文学的中心话语。  并不是近代知识者没有意识到个体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性。章太炎、严复,特别是梁启超,都发表了关

4、于个性独立的种种见解,但是,当时的主流话语是民族独立、国家权利,“今日欲救我国,当以输入国家思想为第一义”(注:转引自叶易的《中国近代文艺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而非个人主义。这种国家意识构成了近代文学变革的动力:“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注: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1),中华书局1989年版。),“今日诚欲救国,不可不自小说始,不可不自改良小说始”(注:王无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中国近代文论选》(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文学具有关乎一国命运的重要性,文学也自然以表现“国家”为重要内容,如《新中国未

5、来记》《中国兴亡梦》《梦平倭奴记》等,以至于是否具有“国家”思想成为评论小说的重要标准:“今日通行妇女社会之小说书籍……可谓妇女之教科书;然因无国家思想一要点,则处处皆非也。”(注:转引自叶易的《中国近代文艺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0页。)所以,近代文学是一种以“国家”话语为出发点与目的的文学,或者说,“国家”话语是近代文学的中心话语。      二  这种文学中,作为个我的广大社会成员被漠视,或者完全粘附于国家叙事。“个”被抽空,其结果是国家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无视具体的个人的同时,国家叙事沦为一句空话。这样近代文学无论怎样变革,变革到何种程度

6、,都无法实现自己开发民智、匡正国家的政治理想。走出“国家”文学话语误区,使文学转而立足于人,以具体的人作为话语言说中心,无疑成为后来文学发展的一大课题。  从后来文学嬗变史实看,“国家”文学话语向“人”的文学话语转型的情形极为复杂,而促成这种转型的原因,从不同角度理解,更是多种多样的;但如果从日本文学影响角度切入考察,则不难发现白桦派理论的启示、影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也许是最直接的理论推动力。  白桦派因1910年(明治43年)创刊的同人杂志《白桦》而得名,其代表作家是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有岛武郎、长与善郎等。他们高举人道主义大旗,尊重个性与生命创造力,力图将人从各种束缚中救

7、出,重新调整人与他者尤其是与“人类”的关系。  武者小路在《<白桦>的运动》中指出:“白桦运动是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类的意志、探讨个人应当怎样生活的运动。……为了人类的成长,首先需要个人的成长。为了使个人成长,每个人就要做自己应当做的事,就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工作尽力做好。……为了人类成长,个人必须彻底进步,必须做彻底发挥良心的工作,白桦的人们就具有所需要的东西。……使我们进行创作的是人类的意志。因此,我们是抱着使自己的血和精神渗入和传遍全人类的愿望而执笔的。”(注:转引自西乡信纲等:《日本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23—324页。)个人与人类的关系在这里是互动的

8、,而其出发点则是个人而非人类,即通过个人或者个性作用于人类,使人类健康成长,个人在这种关系结构中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这种思想引起了周作人极大地兴趣。早在《白桦》创刊之初,他就曾前往购买《白桦》的“罗丹专号”;而1912到1915年则定期购读;1918年阅读了《一个青年的梦》,并与其武者小路实笃交往密切;曾专程前往参观日本新村。以至于20年代初就有人认为周作人“底思想似乎很受这一派影响”(注:鸣田:《维新后之日本小说界述概》,载《东方杂志》第18卷第13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