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多莫德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干预效果

匹多莫德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干预效果

ID:20271242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8

匹多莫德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干预效果_第1页
匹多莫德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干预效果_第2页
匹多莫德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干预效果_第3页
资源描述:

《匹多莫德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干预效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匹多莫德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干预效果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最常见的儿童非典型肺炎之一,在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中居第三位,近年来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1].目前RMPP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但目前一般认为其发病过程中免疫学机制起到重要作用[2].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RMPP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并观察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儿科住院治疗的50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8个月至13

2、岁,平均(5.9±1.8)岁,均符合第7版《实用儿科学》所规定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3],并符合以下三项标准中任意一条[4]:①虽已经接受规范的大环内醋类抗生素治疗,但患儿仍持续高热>10d、咳嗽剧烈使睡眠受到影响;②影像学检查可见大片高密度肺实变,可合并中量及以上的胸腔积液;③合并肺外脏器如心肌、肝脏、胃肠道损害,可发生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排除合并哮喘、结核、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及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儿。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24例,

3、年龄4~15岁,平均年龄(6.2±3.4)岁。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将RMPP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B组患儿予阿奇霉素10mgkg-1d-1,静滴,连续用3d后停4d为1周期(首轮静滴5d),若临床症状消失可停药,总疗程为4~6周。A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芙露饮,苏州长城制药厂生产),初始800mg/d分2次服用,1周后改为200mg/d,共服用8周。  1.3观察指标:①对照组儿童于入组次日晨

4、,RMPP患儿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水平;②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RMPP患儿病情反复次数、每次持续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等临床指标。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形式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RMPP患儿(包括A、

5、B两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CD3+、CD4+、CD4+/CD8+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RMPP患儿血清CD3+、CD4+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RMPP患儿疗效情况比较:对RMPP患儿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发现A组患儿平均病情反复次数、持续时间及使用抗生素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6、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肺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占国内儿童疾病谱中的第一位,其中肺炎支原体所致肺炎是儿科中最常见的非典型肺炎之一。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虽然经过规范的大环内酷类抗生素治疗,但是临床上仍会表现为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影像学表现可进行性加重,且患儿易合并肺不张和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及肺外脏器损害,治疗效果差,严重者可对患儿的生命造成威胁[5].RMPP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其发病可能与肺炎支原体直接侵犯和免疫损害相关。大量的研究也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引起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

7、紊乱[6].胡茗[7]  对比肺炎支原体患儿与健康儿童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发现两组儿童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认为在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中体液免疫居次要作用。T淋巴细胞的主要作用为参与机体识别抗原、产生细胞因子进而参与细胞免疫应答,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异常表现为T细胞总数或CD4+/CD8+比值的异常改变。国外有学者指出肺炎支原体上存在超抗原,可引起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对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原的作用,引起细胞增殖并且破坏正常T细胞亚群的比例。本研究结果显示,RMPP患儿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其血清CD3+、C

8、D4+、CD4+/CD8+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进一步表明RMPP的发生于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也解释了尽管采用敏感抗生素规范治疗,但RMPP患儿临床病情仍迁延不愈的原因。  目前本病治疗仍主要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并且根据病情应用糖皮质激素以阻断其免疫学发病机制。本研究对A组RMPP患儿在常规阿奇霉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