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61532
大小:47.0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1
《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动脉彩超检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动脉彩超检测分析程春平叶新水孟伊娜(河南省伊川县中医院河南伊川471300)【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4-0170-02【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彩超检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己确诊的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动脉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检岀异常47例,占78.33%;单侧血管病变39例,占82.97%,双侧病变8例,占17.02%。其中检出血流频谱异常者34例,占72.34%;局部斑块导致狭窄者
2、2例,占4.26%;检出椎动脉走行迂曲6例(12.77%),单侧闭塞1例(2.12%),发育异常4例(8.51%)。显示椎动脉彩超检测椎动脉病变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椎动脉彩超检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关键词】椎动脉彩超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流频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以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平衡障碍乃至意识丧失为其主要表现,症状多,体征少,缺乏有效客观的评估依据。现对我院2010年6月一2011年6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0例患者及椎动脉
3、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椎动脉彩超检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0例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均为2010年6月一2011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部确诊病人,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3(21〜79)岁。主要表现为短暂反复发作性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跌倒发作等,部分伴呕吐。均在临床上排除了耳源性、感染、中毒、外伤及颅内占位所致的眩晕、头痛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相关检查均在发病5天内完成。1.2仪器与方法采用仪器应用美国10GI
4、Q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MHz,嘱受检者取平卧位,颈后垫枕,头后仰充分暴露颈前部,并偏向检查侧的对侧,探头采用5〜1OMHZ,探头置于颈根部胸锁乳突内侧,先探及颈总动脉,然后将探头稍向外侧移动,即可显示椎动脉椎前段及起始部,并沿苏长轴向上移动显示椎间段,多角度观察动脉管壁、内膜、冇无斑块、狭窄,适吋打开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充盈情况,取样测脉冲多普勒频谱图参数,包括Vs(收缩期流速峰值)、Vd(舒张末期流速峰值)及RI值(阻力指数)。注意取样容积应置于血管中央,取样容积为管腔1/2〜1/3,并使超声束与血流方向
5、夹角小于600。对于椎动脉远端及起始段显示不清或颈部较短且肥胖者可选择低频凸阵探头(频率3.75MHZ}妇查,其凸面曲度能避免下颂骨和乳突的干扰,k不受体重指数影响,深度调节至8cm,可显示椎动脉颅外段远端及起始段开口部分[1-2]。1.3异常判断标准异常频谱[3】:①阻力指数增高:收缩期波峰尖,Vs<35cm/s,Vd<10cm/s,RI>0.72②小慢波:收缩期波峰圆钝,Vs<25cm/s,上升及下降速度减慢,舒张期无血流。狭窄:局部冇效管腔减少50%以上,彩色及脉冲多普勒显示血流束变细,呈明亮五彩镶
6、嵌改变,频谱峰值流速〉100cm/s[4】。发育不良[5】:为一侧椎动脉管径均匀性变细<2.2mm,另一侧相对增粗,两侧管径相差>1.2mm。闭塞:受累椎动脉管腔内充满实性低弱冋声,彩色血流信号消失。2结果在60例病人中,彩超检出椎动脉供血不足者47例,检出率78.33%。单侧血管病变36例,占82.97%,双侧病变8例,占17.02%。本组病例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多发生于40岁以上患者,苏中21〜40岁者9例(19.15%),41〜79岁者38例(80.85%)。47例患者中,检出血流频
7、谱异常者34例(72.34%),其•中阻力指数增高(>0.72)31例(65.95%);收缩期峰值流速<25cm/s,舒张期无血流呈“小慢波”者改变者3例(6.38%)。局部斑块导致狭窄者2例,占4.26%;单侧闭塞1例(2.13%);检出椎动脉走行迂曲6例(12.77%);发育异常(内经<2.2mm)4例(8.51%)0彩色多普勒显像观察,可见血管壁粗糙不平,管腔边缘的血流颜色浅淡而不规整,奋粥样斑块处血流颜色出现血流彩色缺损现象;椎动脉管腔狭窄及走行迂曲,局部血流束变细,彩色血流信号呈多彩改变;发育不良则表
8、现为管腔均匀性纤细,血流信号断续、暗淡,流速减低;闭塞者表现管腔彩色血流信号消失。3讨论双侧椎动脉由双侧锁骨下动脉第1段发出,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向上穿越第6颈椎至第1颈椎之间的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在脑桥、延髓交界处汇合形成基底动脉,后者沿桥延沟上行,沿途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