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性命之学经学——理学经典诠释

作为性命之学经学——理学经典诠释

ID:20256602

大小:41.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11

作为性命之学经学——理学经典诠释_第1页
作为性命之学经学——理学经典诠释_第2页
作为性命之学经学——理学经典诠释_第3页
作为性命之学经学——理学经典诠释_第4页
作为性命之学经学——理学经典诠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作为性命之学经学——理学经典诠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作为性命之学的经学——理学的经典诠释本文由qilinart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长庚人文社会学报2:2(2009),201-245作为性命之学的经学——理学的经典诠释杨儒宾摘要以理学内涵为主的宋代经学发生了一场典范的革命,理学的经学观和汉唐的迥异.它们的特色就形式而言,在於「四书」的地位取代「五经」「孔,颜」的地位取代「周孔」.就实质内涵而言,则在於「性命之学」的介入,「性命之学」一词意味著一种超越的人性论,落实到工夫论上,即有「复性」的主张.「性命之学」延伸到道德

2、领域之外时,即有「全体大用」的论述.「全体大用」依体用论的观点而来.本文从教义(道),圣人,经典三种新典范的形成,探讨理学的经典诠释之特色.本文的结论为理学的圣人与经典基本上是性命之学的体现,两者皆强调「人与深层自我的关系」在道德实践上居有优先性.但深层的自我会碰触到意识与存在的关连问题,因此,体用论的思考会自然升起,体用论也是理学经学的基本概念模组.关键词:理学,经典诠释,性命之学,复性,体用论作者为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E-mail:rbyang@mx.nthu.edu.tw.长庚人文社会学报.第二卷第二期学苟知本,六经

3、皆我注脚.1——陆九渊宗经之儒,虽宗依经恉,而实自有创发,自成一家之学.2——熊十力1.前言理学是儒家传统极重要的一环,理学讲的学问自然以先秦儒学为宗,他们很自觉的想恢复先秦孔孟思想的精髓,这是毫无异议的.但即使对宋明理学最友善的学者也很难否认: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之间,仍有相当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说是调适而上遂的发展也好,说是「阳儒阴释」或「受佛老刺激」也好,先秦与宋明两个阶段间的儒学气味颇有差异,这应当是很明显的.差异说很容易带出正当性的诠释问题,宋明后的经学史的一个主要议题确实也与理学经典诠释的正当性问题有关,理学家的经学著作

4、常被质疑是否偏离了孔孟的精神?是否有意无意地偷渡到佛老的国度?但本文所谓的两阶段儒学差异说只是现状的描述,不必然牵涉到正统意识笼罩下的正偏真伪的价值判断.正统意识与当代学院的文化气氛不合,清代的汉宋之争或民国新儒家(如牟宗三先生)的新判教经典诠释模式,当代学人每视之为无关学术的明日黄花.笔者倒不认为如此,相反的,笔者毋宁认为他们的论辩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如果经学仍有生命的话,这种哲学诠释性的工作是必须要与时推移地不断重作的.但立论不同,言各有当.本文的论点虽然不可能不触及到理学经典诠释作品与原典文义的差异之面向,也很难不作价值判

5、断,但焦点却是落在理学内部的共相上面,希望由此共相折射出理学家的基本关怀.笔者认为造成先秦与宋明两阶段儒学的风格颇有差异的原因固然多端,但主要的原因当是从宋代后,一种强调「天道性命」的观点被引了进来,一种体现先天的普遍性人性被视为学问的终极价值,这个核心的因素带动了12《象山先生全集》(台北: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卷34,页1.熊十力,《读经示要》(台北:洪氏出版社,1978),卷2,页109..202.作为性命之学的经学——理学的经典诠释儒学价值体系全盘的翻转.环绕著「天道性命」以及其家族概念,理学家在工

6、夫论上也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复性」成了主要的关怀.连带的,他们对「圣人」的性格与「经典」的性质也作了相应的解释.笔者这些解释卑之无甚高论,可以说是非常主流的诠释路线,但这条主流的诠释路线应该还可以再诠释.同调异曲,即使相同的乐谱都可以演奏出殊相纷纭的乐章的.本文将分别从教义,人格(所谓圣人)以及经典典范的转移入手,探索理学家注解经典的特色.本文所以选择教义,圣人以及经典三个概念下手讨论,乃因笔者相信教义—圣人—经典三位一体,这样的构造是有相当的普遍性的,不仅一家一派为然.刘勰《文心雕龙》以原道—徵圣—宗经作为「文之枢纽」3此,「文

7、」固可指义文学,但实质上也可指为文化之总称.巴特(BarthKarl)在《教会教义学》中,宣称上帝之言有三重:耶稣,《圣经》和宣道.4耶稣自然可算是耶教的圣人;《圣经》和「宗经」的概念重叠;宣道和「原道」的概念也有近似之处.上帝的三言与刘勰所说的「文之枢纽」可说两两相当.佛教也有所谓的三宝:佛,法,僧.佛者,固为佛教之圣人也;法则可视为佛教之道;而僧与经的关系虽有神圣文本(经)与传播此神圣文本者(僧)之差异,其实质内容仍是相同的,同样衍绎「佛经」之旨趣.佛教的「三宝」也呼应了刘勰「文之枢纽」的主张.笔者相信:道—圣—经三者一体呈现

8、,不仅中土如此,也不仅上述的世界性宗教如此,恐怕许多的宗教也都如是看待.5因此,我们探讨一代经学风气之变迁时,由此「枢纽」入手,当可收探骊得珠之效果.由於宗教的「信仰」特色使然,各大教的道—圣—经三者之内涵都很容易被神秘化,以致於本质化,其论述很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