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现代大学文化中的奉献精神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现代大学文化中的奉献精神摘要:结合大学的实际情况,传统的奉献精神将注入新的主题。奉献精神应用在教学上为授道精神,对所授学科做深入研究,教授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应用在研究上为求真精神,参加科学普及活动,维护科学研究的真理性;应用在社会责任上为志愿精神,成为回馈社会的精神动力。关键词:大学文化奉献精神授道求真志愿学生存发展的精神核心,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和延续并逐步形成大学的文化底蕴。大学文化涵盖很多方面,这里提及的奉献精神是其中一个经典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时代的人都会赋予它不同的内容,结合大学的实际情况,传统的奉献精神也
2、必将注入新的主题。一、奉献精神应用在教学上——授道精神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学术水平、道德情操与身体修养的完善统一,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本着对学生负责、奉献的精神,教师授课前应对自己所授课程做精心准备,对所授学科做深入研究,从纵向发展历程推论现行理论的科学性;从知识横向交叉联合阐述学科的实用性。加深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强化教学效果,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另外,教师还要教授学生终身学
3、习的方法和能力。终身学习是每个社会人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既要重视学校教育,也要重视社会教育;既要学习科学知识,更要培养素质能力。应告诉大学生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即使今天拥有较高的学历,但如果缺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不能适时进行知识更新,终将被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所淘汰。只有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二、奉献精神应用在研究上——求真精神科学创新、勇于探索真理历来被视为学者的天职。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是科学研究持续性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的诚实性和严格遵循良好科学实践规范,是科
4、研工作质量的必要保证。在大学各类研究活动中,基础研究应从务实的角度出发探究未知世界的真相;应用研究应以结合客观实际应用为准则保证成果的实用性;社会研究应不受利益集团的左右,发表独立的学术见解。对科学求真精神的追求始终不能松懈,这是科研工作自律性以及保持独立自主的一种保证。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型的劳动者将成为新时代建设的主体。因此,提高国民科技素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大学研究型学者也有义务参加科学普及活动,把科学知识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告知大学生或
5、社会公众,让劳动者来共同验证科学研究的成果。大学研究人员作为专业和智慧的群体,在科学问题上要比一般公众或外行人具有更为专业的判断力,尤其是那些从事由发现向实际应用转化工作的人员,更有责任去预测和评估其工作的实际后果。因为掌握比其他人更准确、全面的科学知识,能更准确、全面地预见这些科学知识可能的应用,他们有责任去评估有关科学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有责任防止违反道德的科学研究或产生不良影响的科学应用,维护科学研究的真理性,保证科学思考的成果造福人类,在可预见的范围内,保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的人性化、和谐化。三、奉献精神应用在社会责任上
6、——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大学师生参与社会活动、回馈社会的精神动力,也是奉献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志愿精神的实质,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公共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利他精神和奉献精神,受个人偏好影响的自觉行动。志愿精神是贴近每个普通人生活的精神,能让每个社会人负起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如果大学培养的学生只知道向社会索取、不知道向社会回馈,长此以往会造成青年思想空虚,转而追求物欲,那样只会导致建立自私狭隘、好逸恶劳的人生观。从多渠道鼓励大学师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崇尚志愿精神,大学师生将会在志愿服务过
7、程中感受辛劳与快乐,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提升大学整体的精神风貌。志愿精神将引导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中不断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参加志愿活动,除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之外,还可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了解更广阔的社会,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而且志愿者也获得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志愿者既表达了对弱者的关怀,又提高了自己对人类良知和社会道德观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志愿者在奉献服务的同时,把握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机会,提高工作能力,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志愿精神有助于帮助志愿者实现自我价值,强化志愿者无私、利他
8、的行为能力,为大学文化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有能力的行为主体,为文化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