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高一必修)

《致橡树》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高一必修)

ID:20230788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1

《致橡树》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高一必修)_第1页
《致橡树》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高一必修)_第2页
《致橡树》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高一必修)_第3页
《致橡树》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高一必修)_第4页
《致橡树》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高一必修)_第5页
资源描述:

《《致橡树》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高一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致橡树》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高一必修)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预习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2、。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

3、——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  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  (1)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  ②威仪/仪容攀援/攀登  (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4、。  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己的爱情观。  (4)研读诗歌,讨论问题。  讨论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那几种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中哪几种爱情?  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女性单方面的频频示爱,丧失女性的尊严;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奉献式,女性向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  讨论2: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短语,试分析。  参考:

5、“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面三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爱情模式。  讨论3:作者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否定的爱情模式,那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近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平等,独立。  ②在诗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明确的指出,理想中的爱情,男女双方应各有

6、其自己的特点,且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相互匹配。  ③在诗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指出,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总之,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二者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讨论4: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像

7、”木棉”和“橡树”这样的爱情,请举例并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开放性答题,意在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在别人的故事中,体会爱情的真正含义——相互独立、彼此尊重、不离不弃。  (5)在探讨了部分问题之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次诵读这首诗,再诵读中通过语气、语调的调整,读出作者否定哪些爱情观,而肯定那种爱情观。  (6)主旨探究——在作者的爱情观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撞,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参考: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女性争取尊严、独立和人生价值。诗人

8、以诗为铁锤,决心砸碎就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  (7)《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  设计北京设计北京课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