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古代农业学案

第1课 发达古代农业学案

ID:20219722

大小:5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第1课  发达古代农业学案_第1页
第1课  发达古代农业学案_第2页
第1课  发达古代农业学案_第3页
第1课  发达古代农业学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第1课 发达古代农业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学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课题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编写人审定人授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耕作方式以及著名的水利工程。2、理解小农经济及其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二、学习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三、学习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个人完善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自学指导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____年左右。(2)工具:石刀、石斧(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集体劳动(4)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____的国家。2、商周时期(1)

2、工具:青铜农具以及木制的____和石锄、石犁等。(2)耕作方式:石器锄耕。(3)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等。(4)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3、影响(1)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____。(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____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____,使铁犁可以朝同一个方向翻土。(3)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____。(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____,安装了

3、,可调节犁耕的深浅。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式____。4(2)西汉:赵过推行____。(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____、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西北地区称坎儿井)等。(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____;宋朝出现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明清出

4、现____。(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2)土地制度的变化:2、特点:(1)分散性:(2)封闭性:(3)男耕女织:3、评价:(1)积极:(2)局限:小结: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请根据探究一、二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1: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方式、耕作制度、灌溉工具方面的变化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的变化。合作探究2: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那么这种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出现的

5、条件有哪些?它又有何特点?如何对其进行评价?(阅读教材P6-7页)巩固练习1.最能反映唐朝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是42.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3.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

6、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中国古代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D.中国古代的铁犁牛耕技术发达4.宋代诗人范大成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这样描写夏季的农村生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的描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即使儿童也从事辛苦的劳动C.商品经济的发达D.女子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5.《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

7、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在河南辉县曾出土了一个铁犁,构造比较简单,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做垄,此生产工具的出土证明了铁农具最早出现的时期可能是A.春秋B.西汉C.东汉D.三国7、完成课本P7二、学习延伸六、作业布置:《课程练习》4七、教学后记: 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