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浑河流域洪涝灾害特性分析与减灾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浑河流域洪涝灾害特性分析与减灾对策摘要:本文针对浑河流域历史洪水灾害情况,暴雨洪水的自身演变规律,相关影响因子和暴雨洪水特征进行了分析,特别对“2005.8”暴雨洪水特性、洪水等级及洪水预报进行了分析,对于掌握该流域暴雨洪水形成的条件和变化规律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洪涝灾害特性分析浑河流域 :TV1:A:1672-3791(2011)01(c)-0072-01 1流域概况 浑河发源于清源县湾甸子镇滚马岭,总流域面积为11480km2,河长415km,山丘区占总流域面积的67%,平原区占33%。浑河支流多集中在沈阳以上的中上游河段,流域面积大于100
2、km2的支流有25条。1958年8月,在浑河干流章党建成大伙房水库,总库容21.87亿m3,对浑河洪水起到重要调节作用。浑河流域属于季风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550mm~900mm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2洪涝灾害 从1888年以来,浑河就发生洪涝灾害50余次。仅1949年以来的50年间,1951、1953、1954、1960、1964、1971、1975、1985、1986、1994、1995及2005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3洪涝灾害基本特点
3、3.1周期性 浑河流域所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的丰、平、枯交替具有水文周期性变化规律。一般呈现出60年左右为一大周期,11年左右为一小周期。 3.2不重复性 形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降水和下垫面,而在造成不同强度、范围、历时的降水背后是众多的、随时变化的气象因子,在众多的气象因子的背后还有地球自身的运动和能量转换、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地球与月球的相互作用等等。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停的变化着,相互作用着,造成了水旱形成的复杂背景,表现出明显的随机性和不重复性。 3.3区域季节性 浑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20mm,区域分布东部多,可达1
4、000mm;中部通常有700mm;西南部少,只有600mm~700mm。每年的降水量,有60%集中在夏季,秋季约占20%,春季占15%,冬季只占5%左右。 3.4连续性 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浑河流域遭遇暴雨洪水的多发年代。如:1951、1953、1954年发生较大洪水,1960年浑河发生历史特大洪水。20年中有7年发生大洪水;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降水偏少且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小,几乎没有历史特大洪水发生,仅1971、1975年发生2次较大洪水;80代中期之后,进入了大洪和大旱交替出现的时期,出现了1985、1986、1994、1995年的特大洪水年
5、和1989、1992、1999年至2002年的特大干旱年;进入21世纪,转为丰水段,出现了2005年大洪水。 4“2005.8”暴雨洪水分析 4.1暴雨 2005年8月12日14时至14日8时,浑河流域降大到暴雨,局部降特大暴雨,降雨量在70mm~280mm之间。其主要特点:一是雨量集中、范围广、总量大。此次降雨量大于50mm的笼罩面积占降雨总面积的86%,大于100mm的占38%。大伙房水库以上平均降雨量149mm,最大点雨量三块石站285mm,为有资料记载以来第2位;大伙房至沈阳区间平均降雨量137mm,最大点雨量夏家站274mm,为1995年以来
6、最大雨量。二是暴雨强度大、历时短。浑河流域夏家站最大二日降水274mm,超500年一遇;四道河子最大一日降水173mm,达百年一遇;北口前最大3小时降水105mm,最大1小时降水100mm,均超千年一遇。另据调查,局部地点3小时降雨量达300mm,为有水文记录以来第一次。三是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山丘区。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大伙房水库以上及东州河和李石河等中上游山丘区,均属泥石流和山地灾害易发地区。 4.2洪水 8月13日13时,浑河北口前水文站出现3500m3/s的洪峰流量,13日19时大伙房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6040m3/s,大于20年一遇。浑河支流东洲河东洲水
7、文站14日1时出现1270m3/s的洪峰流量。14日1时浑河干流抚顺水文站出现2100m3/s的洪峰流量,14日3时48分沈阳水文站出现3690m3/s的洪峰流量,14日14时黄蜡坨水文站出现3200m3/s的洪峰流量,17日17时邢家水文站出现2180m3/s的洪峰流量。 本次洪水主要特点为:来势迅猛,峰高量小,上涨历时快,持续时间短,造成危害大。 4.3洪水等级 大伙房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6040m3/s,大于20年一遇设计入库流量(5650m3/s),小于50年一遇设计入库流量(7760m3/s);最大三日洪量7.15亿m3,大于20年一遇设计洪量(
8、6.85亿m3),小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