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乌东苗寨经济发展模式变迁评析

雷山县乌东苗寨经济发展模式变迁评析

ID:20187680

大小:5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1

雷山县乌东苗寨经济发展模式变迁评析_第1页
雷山县乌东苗寨经济发展模式变迁评析_第2页
雷山县乌东苗寨经济发展模式变迁评析_第3页
雷山县乌东苗寨经济发展模式变迁评析_第4页
雷山县乌东苗寨经济发展模式变迁评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雷山县乌东苗寨经济发展模式变迁评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雷山县乌东苗寨经济发展模式变迁评析摘要:雷山县乌东村的经济发展演变模式告诉人们,民族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凡是以高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经济活动都难以维持,经济结构应当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构建适应当地环境特点的多元复合结构。关键词:乌东村经济模式变迁发展方向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位于雷山县东部,座落在海拔2178米的雷公山西北向半山腰。全村共有104户,457人,全部是苗族,现有田地面积363亩,人均0.8亩。乌东村地处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区域内,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乌东村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我

2、国西部大部分民族贫困地区所经历的经济演变模式,即:原始的世代农耕经济,解放后的伐木经济、90年代初以来一度盛行的打工经济。2006年,乌东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被确定为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试点”之一。在上级党政部门的直接关心介入下,乌东人正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乌东村的经济发展演变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西部民族贫困村寨经济发展演变的历程,颇具典型性,是开展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理想实验室。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乌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变迁的探究,来探寻处于民族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1、制约

3、乌东苗寨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1.1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乌东苗寨地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腹地,海拔1279米,恶劣的自然条件是造成这一地区生态脆弱的主因,由于海拔高,且山高坡陡,气候寒冷,终年积温低,生产条件恶劣,不利于农耕,放牧条件也不理想。1.2生产方式的延滞性特殊的自然条件下,乌东人世代沿袭着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种植水稻,畜养牛羊,砍伐木材出售,烧炭出售等。这样的经济模式延续至改革开放以前,后来建立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才停止了砍伐木材和烧炭出售。2、传统经济模式的困境2.1原始农耕经济难以自给乌东人历史上长期延续的农耕技术含量低,完全依存于自然环境。耕

4、作方式极其原始,处于广种薄收的粗放型农业阶段。畜牧业也是露天敞放牛羊,是真正的“靠天吃饭”型经济。传统的农耕经济不能支撑乌东人的发展,大多年份都做不到自给自足。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地方政府的小额贷款和发放农具等形式支持乌东村的经济发展,并辅以发放救济粮,乌东村人民的生活才逐步得以改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村中的青壮劳力外出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挣钱,腾出了口粮,更重要的是杂交水稻在该村试种成功,才真正解决了乌东人的温饱问题。2.2伐木经济只解燃眉之急森林资源曾经是乌东村最大的自然资源,解放后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乌东人大量砍伐林木出售,从中获得一定

5、的经济收入,但由于是国家统一定价,林业收入也不高。长期的伐木经济严重破坏了乌东村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旱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也严重被破坏。同时过度砍伐森林对乌东村的农业和副业也有较大的影响。直至后来国家批准建立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砍伐林木才得以停止。2.3打工经济人地矛盾突出,伐木经济受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造成存在大量的隐形失业劳动力,这些问题的存在迫使当地农民必须寻找新的致富路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逐步放松,乌东人同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工一样,以“候鸟

6、式劳务型”外出务工,“候鸟式”的就业方式是两种状态:一种是“摆种式”,即农民外出务工以年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内流动;另一种是“兼业式”,即利用农闲季节短期的、季节性的外出打工,农民在农村的承包地,为他们外出打工提供了风险保障,“流”而有“根”,出“留”后路,这种模式为经济落后的乌东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3、新型经济模式的探索传统的农耕经济、破坏性的伐木经济和打工经济都被证明不是乌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选择。那么乌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何在?由于中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以及中央关于“加快以整村推进和脱贫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乌东村被

7、确定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村”之一,开始了向生态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方向发展。3.1生态农业给乌东村经济结构带来的变化2006年乌东村被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乌东人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大胆创新,优先发展茶叶、牛羊繁殖、特色蔬菜等特色产业,在产业结构上作出了重大调整,从“茶、菜、畜”三方面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在保护好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前提下,促进乌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茶叶方面,茶叶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240亩扩大到2008年的484亩,仅茶青收入达到57万元以上,是2005年的5倍,产值达125万元,力争在

8、现有的基础上鼓励茶农增加种植面积,争取2010年种植标准化茶园达500余亩,并利用村远程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对茶农进行种植技能培训,让茶农真正掌握科学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