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86971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1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策略【】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是省级鉴定普通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质量的水平考试,它面向全体学生,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检查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增强备课上课的实效性,同时采取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复习策略使每个学生达到考纲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策略 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普通高中已成为必修,我省对2009年及以后入校的高中生实行信息
2、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考查学生水平的一种手段,而且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指挥棒”。下面我对如何抓好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从根本上说,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是用来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信息素养水平的考试。另外鉴于新教材的改进、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3、力,根据其变化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心态,正确对待学业水平考试,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依据新课程方案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与运用。由于学生水平与各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学业水平考试可能给很多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我们应该统一认识,认识到学业水平考试是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业水平考试,帮助学生树立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的信心,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争取优异的成
4、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分层复式教学,对于基础较好学生,尽可能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和能力培养两手抓;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应注重“双基”复习并加强训练。 二、明确复习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复习 在复习中,教师应分析各部分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力求抓住主要的、基础的东西。就信息技术学科而言,教师应要求学生落实课本上课后的习题,针对学生水平差异进行适当的巩固训练,不必为了考试而补充很多,导致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反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认真分析以前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把握复习层面和难易度 信息
5、技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操作的方法或结果,一要重视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不能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二要把握知识联系,灵活应用,学会运用一个知识或多个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四、进行学优(学困)生辅导计划,注重各个层面的考生复习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讲到具体的操作,因硬件条件的限制而形成的学生的个体差异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某些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多,自然如鱼得水;某些学生
6、接触机会很少,就只能束手无策,从而形成很大层面的优差生,教师对优生应进行提高性的知识扩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高要求、高技能。而针对基础较差的这部分学生应对基础知识部分辅导教学。另外,在学业水平考试来临之前应定期开放机房让他们上机练习,提高操作技能水平。 五、结合学科特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机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环节,上课时要提高上机效率,现在学业水平考试都是采用上机操作,平时上机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7、,逐步提高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而不是由教师讲授标准答案,学生被动记忆。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布置科学的研究、操作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可通过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最后,对于教学中学生一学就会、时间一长就忘的知识与操作,应适当加强巩固训练,特别在考前要多加练习。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材变动大,内容更新快。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更加注重自身对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
8、用信息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不断地钻研教材和学业水平考试标准,不断地改进教法,以适应不断变化更新的信息技术。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新题型、新的考试评价方式,以更有利于对学生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值得大家共同思考,而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考核和复习也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