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69764
大小:8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10
《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摘要在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进程中,需要将精益求精、不懈创新、笃实专注的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以提升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和竞争力,这是当下强调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作为为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职业教育在培育工匠精祌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使命。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构建制度培育、文化培育、课程培育和实践培育四个方面的路径,为中国制造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关键词工匠精祌;职业教育;中国制造;精益求精中图分类号G719.
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30-0020-04一、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010年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制造”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制造业在品牌、质量和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从全球看,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传统制造业强国凭借技术、人才等优势在先进制造、工
3、业互联网等高端领域抢占先机,并纷纷制定再工业化战略,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凭借劳动力和资源等比较优势在中低端领域激烈争夺,中国制造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制造的双向挤压[1]。在此背景下,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而制造强国从何而来?纵观世界发展的历史,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径和条件虽各不相同,但具有追求卓越、严谨执着的工匠精神却是一个共性因素。德国、日本等之所以成为制
4、造强国,不仅源于其制造技术的先进,更源于其社会所具有的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和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普遍价值。时至今日,“德国制造”己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然而,曾几何时,“MadeinGermany”也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当英国、法国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德国进入工业化后也经历过“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仿造其产品。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2]。此后,德国人用“严谨”和“认真”
5、重塑了对“德国制造”的定义,使之直到今天都维持着世界性的声誉。据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延续超过200年以上的企业共有5000余家,其中日本有3400多家,而中国超过150年的企业仅有5家[3]。日本的长寿企业数量之所以位居全球第一,除了科技发展水平高、技术先进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整个社会有着对工匠精神执着追求的良好土壤,这些企业无一不把“工匠精神”奉为圭臬,不懈坚持和执着追求产品的精良品质[4]。德国、日本的制造业发展史表明,尽管传?y的小作坊已被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所取代,但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
6、统依旧贯穿于现代生产制造中,并从个体化的工匠行为演变为群体性的制造文化,成为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德国、日本众多名牌的创立以及制造业强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制造文化。而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从鲁班的“巧夺天工”到庖丁的“技进乎道”,再到近代同仁堂坚持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体现的正是人们卓绝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而在工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匠精神。因
7、此,当前面对国内传统的低要素成本竞争优势持续减弱,能源资源环境等约束不断增强的压力,以及国际上先进制造与低成本制造的双向挤压,中国制造要成功突围并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必须要弘扬和培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等方面深入挖掘,从而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二、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8、。此后,总理在各种场合反复提及“工匠精神”,强调“‘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艺创新”。为什么“中国制造”需要品质革命?最近两年来,中国游客在日本爆买电子产品的情景还让人记忆犹新。这些产品中国完全可以制造,然而人们却追逐国外产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人对国产产品的品质还不信任,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还停留在低质量、高耗能、山寨等挥之不去的词语上,导致中高端购买力通过境外消费等形式持续外流。而形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