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57083
大小:70.0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0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卡维地洛、螺内酯治疗高血压105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卡维地洛、螺内酯治疗高血压105例分析王碧花(丽江市人民医院云南丽江674100)【屮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3-0131-02【摘要】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联合卡维地洛片、螺N酯治疗高血压的效果、不良反应等。方法对门诊的2、3级高血压患者105例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联合卡维地洛片、螺内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联合卡维地洛片、螺内酯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是联合治疗高血压的一个良好方案。【关键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卡维地洛螺内酯高血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高血压患病率呈増长事态,A前估计我国高血压患者约有2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较低。由于对靶器官的损害,往往是脑卒屮及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合理选择药物,有效控制血压,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在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105例高血压患者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卡维地洛、螺内酯联合治疗,分析如K。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门诊高血压患者105例。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2010年修订版屮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诊断标准,男48例,女57例,最小年龄38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4±2.4岁,2级高
3、血压70例,3级高血压35例,初诊16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既往确诊84例,高血压病史2〜11年,合并高脂血症47例。1.2治疗方法初始剂量,2级高血压患者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卡维地洛片12.5mg加螺内酯片20mg,每口一次。3级高血压患者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5mg、卡维地洛片12.5mg加螺内酯片20mg,每口一次。每3〜5天复诊监测血压及心率、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至血压下降至正常范围后,每月门诊至少复诊一次。对一周后症状不缓解、血压下降不明显者,12小吋后加服卡维地洛片6.25mg,同吋降脂及其他对症治疗。2月为一疗程,跟踪观察6月。1.3疗效判定显效:收缩压<140m
4、mHg,,舒张压下降〉15mmHg并逐渐降至正常范围。存效: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下降<10mmHg。无效:治疗效果未达到以上标准。1.4统计学方法统计资料采用平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血压平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105例患者经8周治疗,70例2级高血压患者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卡维地洛片12.5mg加螺内酯片20mg,每日一次维持。35例3级高血压患者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5mg,卡维地洛片12.5mg,其中6例12小吋后加6.25mg,螺内酯20mgo总显效76例,有效24例,无
5、效5例,总有效率95.23%,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八总例数×100%。5例出现脚踝部轻度水肿,3例有面部潮红,3例心动过缓,心率50以下,其中1例合并室性早搏,停服卡维地洛片。3讨论高血压是现代社会的常见、多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高血压治疗的基本原则,大多数患者药物治疗需要终生服药,规范治疗,定期测量血压,改善治疗依从性,尽可能实现降压达标,坚持长期平稳冇效地控制血压。而药物治疗遵循的原则是合理选择联合用药可以增加降压效果又可以减少不良反疲,相互弥补不良反应。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是长效二氢毗啶类钙拮抗剂,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
6、压的作用,副作用为心跳加快、面部潮红、脚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而卡维地洛片是a、b—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发挥降压作用。这2类药物联合应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抵消副作用,小剂量螺内酯能减轻水肿症状,辅助降压,增加降压。药物的临床应用广泛,降压效果肯定。本文105例2、3级高血压患者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加卡维地洛片加螺内酯片治疗,临床观察8周,有效率达95.23%,大部分患者依从性好,仅5例患者因无效和出现明显心动过缓而终止该治疗方案,苏余少数患者奋轻微不良反应,但不影响治疗。本组观察显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卡维地洛、螺内酯治疗高血
7、压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是联合治疗高血压的良好方案。参考文献[1】刘力生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2]杨茵梅.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中国卫生产业,2011,9(1):7-8.[3】吴江.抗高血压药物联合用药研究进展.中国药事,2012,26(1):80-83.[4】任仲杰.内科,2012,10(7)5:537-53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