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52011
大小:56.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新时期,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高等医药院校也应该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培养出一批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基础牢、能力强、素质高的药学人才。其中探索高等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各医药院校关注的重要命题。1我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1)设置专业口径窄。我国初期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原苏联的教育模式为参考:忽视通才教育而注重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呈现出多、细、口径窄的特点。然而这种“重专业轻人文,重应用轻理论,重知识轻素质”的
2、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交叉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人员的职业分布也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渐调整更趋向于多元化;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特点也逐渐的转变为: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强、素质高。(2)院校培养模式单一。现阶段,化学一一药学仍是我国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学科内容,在今天,却逐渐显现出弊端。现有模式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多个课程都具有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导致课程之间重复较多,现行的多个版本教材大多内容落后陈旧,不能体现出药学领域的前沿内容;药学专业的实验课也多以
3、验证为主,没有大量的引入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实践教学也普遍呈现着内容窄质量低的特点;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沿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的自主探讨受到限制;仅仅注重专业课教育,忽视相关的人文课程教学,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其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不佳。(1)人才结构失衡。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了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快速的发展对应的却是专业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的尴尬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就是高校药学对于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一些院校药学专业只是追赶潮流,求量而不求质,其教学计划没
4、有自己的特色,只是照搬他校,不能够对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个准确的认识。随意的课程安排必然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整,学生的创造能力论文联盟贫瘠。2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药学人才培养的工作方向针对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我们提出高素质综合型药学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药学人才的培养教学计划必须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高交叉度,人才培养目标要由“专业对口”向“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有创新意识”复合型人才过渡。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双基”教育学校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压缩的必修课学
5、时应该用于设置一些选修课来帮助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基础如强化生命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辅以生物医学和中药现代化课程,向学生介绍现代医学的发展成果;注重技能培养,如英语、计算机、文献检索能力等;注重教育辅助职业的作用,药学教育应适当的考虑国家的职业准入制度,适当的增加执业药师必考课程比例。搞好实践教学环节的整合,构建完善、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一套完整的药学实验教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有机结合多个课程实验,针对体系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实验大纲和考
6、核办法。实验教学的改革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集约化建设实验室、建立规范高效的实验中心、修订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大纲单独设置实验课等等。同时在正常的专业课教学中多引入交叉性强,综合程度高的设计型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3改革实践取得丰硕成果构建了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挖掘现有专业的地域、资源等优势,对相关学科进行重组,以增进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性。以建设复合型专业为原则,以中药学学科为核心,以化学学科为基础,以生命科学学科为前沿的新型平
7、台课程体系。在这个平台上,建设课程群教学模块,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弹性要求。具体如下:依托“化学学科”,将四大化学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全新的基础化学课程,淘汰原有的四大化学独立教学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突出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先进性;对药学专业课如: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和中药药理学等课程同样采用交叉融合的方式,进行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药学学科教学体系,融各个专业课为一体。另外,在模块内设立选修课程,实现了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逐步建立并实现在指导性教学计划基础上的体现学生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8、。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热情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积极挖掘出创新性实践教学有效载体,形成了以“挑战杯”学生科技作品展为龙头,以创业计划大赛、“新苗计划”、“药学院科研立项”、S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为主体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并在一系列的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课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融为一体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巩固专业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