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48714
大小:3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0
《2015年高二寒假生活政治练习(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5年高二寒假生活政治练习(三) 【第二教育资源网www.02edu.com—高考政治试题】 以下是小编为各位同学整理的2015年高二寒假生活政治练习(三),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15年高二寒假生活政治(三) 一、选择题,下列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中国文化进国际校园”主题活动在上海英国学校举行。在随后进行的专场演出中,中国元素的京歌、昆曲、京剧、武术、蒙古舞、新疆舞等节目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将中华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令师生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2、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C.已走向辉煌 D.深远持久 2.《致青春》编剧李樯认为《致青春》6天破3亿的票房和口碑摆在那里,数字不会骗人,市场不开玩笑,它火爆的原因之一便是“它触发了话题,引起了众议”。这启示我们 A.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特点 B.文化建设要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求 C.能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 D.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3.清华大学历届研究生支教团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
3、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勤恳工作,支教接力,扶贫济困,荣获2014“最美乡村教师支教团体”荣誉称号。这折射出在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4.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体现了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因为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友好地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 ③中华文化崇尚“已所不欲,
4、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④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书写,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型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
5、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在第二届名优电视栏目推选表彰暨第二届电视节目创新论坛会议上,山东卫视的《歌声传奇》、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等电视栏目获奖。这些栏目注重大众参与性、娱乐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等,影响力大,收视率高。可见 A.应扶持高雅文化艺术,适当限制通俗文化艺术 B.建设文化强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C.文化市场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D.建设文化强国,就是发展先进文化 7.数间民居、一湾流水、挺拔的青松和结伴的人们……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中国梦”公益广告,亮相于全国大街小巷,向人们
6、诠释着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这说明传统美德 A.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B.必须按照原有的涵义理解 C.始终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D.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8.“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2014感动中国人物——拾荒助学子的高龄孤寡“五保”老人刘盛兰用行动诠释了 A.甘于清苦的作风B.崇仁厚德的品质 C.坚守职业的信念D.永不言败的精神 9
7、.继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写下“到此一游”后,一张中国游客在卢浮宫前水池泡脚的照片,再次引发了关于国人文明素养的热烈讨论。《人民日报》评论国人陋习:若不改正,或面临“开除球籍”的危险。这说明 A.应维护个人的合法权利B.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公共意识 C.应消除国际文化差距D.应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10.明代思想家薛瑄曾将廉者分为三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不妄、不苟、不敢”这一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应树立廉洁文化的自觉性 ②应以传统廉政思想为修
8、廉的根本 ③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④要坚守传统的名节观和价值取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下列选项中,与这句话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不一致的是 ①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2.下列对爱国主义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