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13362
大小:55.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9
《初探接力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探接力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99-01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改革作文教学,探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门径?我谈谈接力作文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我在班中挑选了几个作文素养相对较高的学生,让他们在照顾到班中后进同学的基础上,自由组建好自己的作文小组。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本活页的接力作文本,要求各小组的成员轮流在接力作文本上写一篇文章。这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在老师和各组组长的
2、督促和指导下,每个轮到的同学除了写之外,还必须先阅读同学的习作,在自己有想法的地方做一些修改,最后在每篇文章的留言栏中写下阅读意见和修改建议。同时,我还动员家长参与到接力作文的动态交流中来,让他们也来指导孩子们的作文,读读文章,改改不足,写写评语。一次轮回后,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交换作文本。在这样的一次次交换中,孩子们不仅增加了自己的阅读量,而且还能看到大家对自己的习作的评价,作文本上的每一篇习作每一个学生(还包括家长、老师)都己读过、评过、改过。于是,我就将这些作文收集起来,由老师和各组长根据大
3、家的评语评出十篇最佳作文。在不断地摸索、实践和优化接力作文模式的过程中,我得到以下几点感悟。一、习作模式的高度开放1、习作话题的开放。在接力作文本上,学生完全有决定自己写作话题的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寻找感兴趣的话题,使自己在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心”,避免出现矫情、空洞、应付之作。2、习作形式的开放。对文体不作任何的要求,可以写记实作文,也可以写想象作文;可以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更值得一提的是,接力作文写作的纵向连续性
4、较强,学生可以在同一主题下写出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文章,或是由组内几个人商定主题后分工写作,共同完成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读者读来就像在读一篇连载小说。此种形式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3、习作课堂的开放。接力作文不要求都在课堂上或学校里写,允许学生在课外完成。由于小组内有5—6个人,所以一般一篇文章可用一周时间酝酿,因此学生没有心理、时间的压力和束缚。4、习作小组的开放。在学期之初,教师要认真参考学生平时作文水平进行分组,在各小组的人员分配上力求做到好中差结合,让不同文风的学生互相搭配。这样,在接力训
5、练中,学生就能得到优生的帮助;各个组员文风不同,书写水平不同,每个人都能从他人作文中得到启示,结合自己的情况加以改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5、习作评改的开放。在“接力训练”的同时,要对学生作文给予有效的指导。另外,要定期召集小组长开会,对他们进行培训,学习新颖的命题风格,学会以欣赏的态度点评他人习作等。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了创新意识,作文风格逐渐多样化。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得到同学的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指导。教师的评改应是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通过鼓励营
6、造良好的习作氛围,通过引导让学生提高习作技能。二、多元参与。倡导互助教师在开展写接力作文的活动中主要的角色定位是“演出”的组织者、参与者、欣赏者和“演员”的引导者、帮助者。那么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要指导学生多读,在读中吸收丰富的写作养料;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人社会体验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如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加强口语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口头作文能力;
7、还要以教师下水文示范引路。家长应引导孩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让孩子把丰富多彩的家庭实践活动和挖掘积累作文素材结合起来,同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接力作文的写作活动。家长的参与,使孩子觉得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了一个可以讨论、交流、分享的大伙伴。学生是接力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参与接力作文的过程中,孩子一拿到接力作文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认真阅读同学的文章和相关的修改意见与评论,然后反思自己的阅读体会,在留言栏中写上阅读后
8、感受,再看看自己以前写的文章大家给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才是自己创作。在这样的习作活动中。接力作文本已不再是一本文本,而是一个多元立体的互动交流平台;写作活动也不再是一个层面上的单线流动,而是一种多层面的立体的互动参与与对话,是一种开放性的建构和创造。形象一点地说,孩子接力作文的创作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进射,以情激情的心潮相逐,是用生命点燃生命、以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