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ID:20090809

大小:76.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10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_第1页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_第2页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_第3页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_第4页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上层建筑  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抽的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质同的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上层建筑说的论点有:  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

2、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其论点有: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

3、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的。  其亚种有:①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②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③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④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同也政治、法

4、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既同意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过程,但又对这一学说不太满意,它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是同义语的反复,而不是对教育内涵的揭示和阐明。有鉴于此,提出“社会化说”,这个过程的规定性就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学说成立的依据是:它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教育的作用。  6.教

5、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说”一开始是作为“上层建筑说”中“教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悖论出现的。有论者认为,不能把教育作为观念形态,唯物主义的观念形态是第二性的,而教育是由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是两码事。作为促使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主要属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给予影响和利用,促使其发展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长期处于“生产力说”或“上层建筑说”争论的人们来说,“社会实践活动说”似是一股清风,但“社会实践活动说”不久就遇到了“特殊范畴说”的挑战:①培养人的活动,并

6、非人类所有教育现象的本质。②“社会实践活动说”不可能成为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依据。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很难说明教育与文学、艺术、道德等其他也具有培养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差异。③“教育”与“培养”常为通用词语,故为同义反复。二近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3)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

7、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三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教育的对象是人,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儿童)。为了有效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必须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诸如教育任务要求之高低、教学内容的多少与深浅、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都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  第一,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