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084452
大小:6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8
《观察多发性硬化病人的睡眠障碍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观察多发性硬化病人的睡眠障碍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于海永(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122000)【摘要】目的:观察多发性硬化病人的睡眠障碍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7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睡眠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阿森斯失眠量表、Epworth思睡量表进行评估分析。结果:50%的病人存在睡眠质量的问题,42.87%的病人睡眠效率低及难以入睡,57.41%的病人存在着H间功能障碍,71.34%的病人有失眠和日间过度睡眠的问题。结论:通过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针对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使多发性硬化患者睡眠质量得以改善。【关键词】多发
2、性硬化睡眠障碍【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1-0162-02多发性硬化(MS)患者睡眠障碍是常见的,但在临床上尚未被认识,大约50%的MS患者主诉睡眠有关的问题,生理和心理因素如疼痛抑郁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严重程度都干扰睡眠[1]。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质脱髓鞘性病变为主。目前认为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有关。其病理特点是局灶性,多个部位受累,常位于白质散在的脱髓鞘斑块,伴反应性神经胶质增生,也可有轴突损伤,病变可累及大脑白质、脊髓、脑干、小脑和周围神经[2]。目前国内有关MS睡眠障碍的报道比较少,为此我科于2012年2月-2
3、013年2月收治的17例多发性硬化病人的睡眠障碍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影响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现将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7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37-6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Poser等的MS诊断,均行磁共振检查以确定病灶部位及数量。所奋患者无服用精神类药物、镇静剂或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史。1.2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作为评定睡眠质量的工具。此表由23个题0组成,分成7个成分:主观入睡吋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吋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催眠药物。每个成分按0、1
4、、2、3计分,累积各成分得出为PSQI总分。PSQI是一个患者主观评定自我睡眠质量量表,总分为5分或以上者睡眠质量较差,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阿森斯失眠量表评估失眠情况,该量表总分为6分以上为失眠。Epworth思睡量表评估日间睡眠情况,幻、分>6为磕睡。2结果50%的病人存在睡眠质量的问题,40.68%的病人睡眠效率低及难以入睡,57.41%的病人存在着日间功能障碍,71.34%的病人奋失眠和日间过度睡眠的问题。患者睡眠情况分析3讨论3.1分析多发性硬化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1)病情因素:①胃肠道症状:患者食欲减退,进食后感上腹饱胀不适、腹泻、恶心、呕吐、厌油腻等。上述症状
5、的产生于门静脉高压引起胃肠道瘀血水肿、消化吸收障碍和胃肠道菌群失调奋关。②腹胀引起的体位不适:多发性硬化患者失代偿期75%有腹水,病人感腹部胀痛,呼吸困难。③病情复发出现并发症,缺乏根治手段。④皮肤改变:皮肤干燥、瘙痒、四肢水肿。部分患者出现蜘蛛痣、肝掌。⑵心理因素:①焦虑:多发性硬化病程长,腹水反复出现,症状多变。②恐惧:由于多发性硬化S前不能根治,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癌。③情绪不稳定:患者因接受不了的病而脾气暴躁。⑶其他因素:①环境因素:医护人员谈话声、开关门声、脚步声等,均是影响患者睡眠的因素。②诊疗带来的不适。3.2多发性硬化引起的睡眠障碍主要包括失眠、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
6、(RLS)发作性睡病和快速眼球运动期(REM)的睡眠行为障碍(RBD),睡眠片段导致白天嗜睡疲劳感增加抑郁症恶化及疼痛阈降低。有文献报道36%的多发性硬化病人存在障碍[2】,对其成因的分析观点不一。明显的是,这种睡眠障碍与病人的年龄、性别、残疾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唯一与多发性硬化有直接关系的就是抑郁。多发性硬化在微观和宏观上导致了睡眠障碍,差点睡眠质量和抑郁也可以部分导致多发性硬化病人严重疲劳症[3】,也是多发性硬化患者持续疲劳的一种重要因素[4]。本组病例提示睡眠障碍在多发性硬化患者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失眠和夜间过度睡眠的比较最高。日间功能障碍也较高,表明tl间过度睡眠-疲劳
7、-睡眠障碍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0前临床大夫更多的关注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躯体症状,而忽略了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睡眠障碍。提高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睡眠障碍的了解程度并及时治疗,奋助于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CamineroA,BartolomeM.Sleepdisturbancesinmultiplesclerosis[J].JNeuSci,2011;309(1-2):86-91[2]Alarcin,AraJR,MartinJ,LopezA,Be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