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066680
大小:7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46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46例临床分析徐梅媛(辽宁省抚顺矿务局总医院机修分院内科113001)【摘要】目的对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用药前对46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血压、心率测量并观察心电图变化,记录治疗前各项指标。然后,对患者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首剂负荷量150mg加5%葡萄糖20ml,15min栗入,30min后可视心律情况追加150mg,但不能超过3次,随后的2〜8d以0.5〜2.0mg/min静脉滴注,其后胺碘酮用药0.2g每H分3次口服。结果46例患者胺碘酮给药后有5人在lh内心律失常得到控制,
2、2h内控制的有22人,24h内控制的有37人,48h内控制的有40人,72h内控制的有4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0.87%、47.83%、80.43%、86.96%、91.30%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P-R间期、QT间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A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疗效显著,>1.无明显不良反应。【关键词】胺碘酮快速性心律失常静脉注射【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159-01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也是各种心脏
3、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控制心律失常是改善血流动力学、控制心衰、改善预后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已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胺碘酮是一种具有广泛、多种而独特电生理效应和药理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我院对2010年1只〜2012年1月收治的46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疗效显著,现做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共收治快速心律失常患者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在22〜69岁,平均年龄(45.2±5.
4、6)岁。治疗前经诊断,快速性心房纤颤25例;房性心动过速2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3例;紊乱性心律失常3例。所选46例患者均为非药物性引起的心律失常。1.2用药前准备:(1)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査证实心律失常及其种类,测定QTC及心率;(2)动态心电图监测;(3)查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胸部X线检查;(4)停用苏他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1.3方法首剂负荷量:胺碘酮150mg用20ml5%葡萄糖稀释后行静脉注射,15min注完•,然后维持胺碘酮0.5〜2.0mg/min静脉点滴,观察心率和心律,依心律情况可间隔30
5、min后追加150mg,但不超过3次静脉注射。1.4观察指标(1)治疗期间每日査心率、心律;(2>治疗前1周,1次/天,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测定QTC,以后每3天查心电图;⑶治疗2周后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心率。1.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2结果2.1疗效46例患者胺碘酮给药后有5人在lh内心律失常得到控制,2h内控制的有22人,24h内控制的有37人,48h内控制的有40人,72h内控制的有4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0.87%、47.83%、80.43%、86.96%、91.30%;其中4例患
6、者在维持治疗吋复发,增加剂量后心律失常得到控制,由于紊乱性心律失常需长吋间用药,其中有1例患者用药8d后转复窦性心律。2.2治疗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及心电图变化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P-R间期、QT间期有显著性差异(t=4.3419,P<0.05;t=7.8958,P<0.05;t=13.5413,P<0.05;t=2.4031,P<0.05;t=2.2502,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心率及心电图变化情况例数血压(mmHg)心率(次/min)P-R间期(m
7、s)QT间期(ms)收缩压舒张压治疗前46105±1078±13147±26149.3±14.532.8±11.5治疗后4695±1254±1679±22156.2±1337.9±10.23讨论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大部分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变,患者一旦发病,如果没有特效的药物,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力衰竭,恶化心律失常,增加患者的死亡率。胺碘酮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具冇快速有效的疗效,能够在短吋
8、间内降低心率,使室上速、阵发性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2]。胺碘酮属于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阻滞Na+通道减慢心室内传导,通过阻滞肾上腺素受体,阻滞Ca2+通道降低心率,减慢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