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058545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社戏》七下2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社戏》七下21 《社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2.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4.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情感目标: 1.体会
2、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2.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重点难点】 1.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主要是回忆美好的童年往事,教学时要以此为重点。 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开展语文活动。 3.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播放《童年》MTV 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
3、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 2.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作者塑造的。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本文中的”我”(迅哥儿),不同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中的“我”。小说的“我”是作者塑造的,文中的“我”≠作者。而那个“我”就是鲁迅自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乐园,《社戏》——乐土, 3.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
4、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4.题解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亲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
5、民相亲近。”他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二、课文感知 1.读一读,写一写 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guīxǐng行辈hángbèi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shuǐ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wàngxiàng 2.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
6、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3.理清结构,把握主要情节。 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
7、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赵庄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有: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 略写的有: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 第一部分(1—3)写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4-30)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4—9)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10—13)写去看社戏途中的
8、见闻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