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025327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蒙牛是否被贱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论蒙牛是否被“贱卖”摩根士丹利、鼎晖、英联三家境外投资机构通过投资蒙牛助其成功上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三家私募投资者最初向蒙牛投入的约5亿元人民币,在短短三年内获投资回报约26亿港币,投资收益回报率约500%。这事件一度引起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舆论认为,三家私募基金在此投资中赚得太多,蒙牛被贱卖了。要衡量蒙牛是否被贱卖,我们先回顾事件始末。一、案例回顾1.融资困境1999年1月,牛根生以注册资金100万创建了蒙牛。当时,蒙牛从全国所有乳制品企业里最末的排名一路高歌猛进,时至2001年,蒙牛集团的营业额已经高达亿元。然而此刻的蒙牛陷入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蒙牛要想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把生意做大,最大的困境就是缺少资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蒙牛意识到必须要借助资本市场来筹集必要的资金。然而蒙牛作为一家尚不知名的民营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那里得到信贷的支持。于是蒙牛开始尝试民间融资。可在尝试民间融资的过程中,由于竞争对手的干扰和在股权上的分歧,使得民间融资这条路也被堵死。于是,蒙牛只能考虑通过上市来进行融资。通过A股上市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对于蒙牛这样一家没有任何背景的民营企业,需要很长的运作周期,蒙牛不愿意等,于是开始考虑在香港的二板市场上市。2.私募介入后来摩根士丹利发现了蒙牛。其认为:香港的二板市场整体流通性不佳,很难吸引到投资者,并且一旦上了二板,想要再融资就十分困难了。摩根士丹利与另一家私募基金鼎晖证券认为蒙牛应该通过私募资金,充实实力,然后到香港的主板市场上市。蒙牛充分考虑摩根士丹利这样的国际大投行具有的优秀的管理经验和双方一致的利益驱动,最终达成一致结论:走私募这条路是更好的选择。在2002年底,蒙牛成功的引入了摩根士丹利为首的海外投行资本。海外资本的介入解决了蒙牛资金短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扩大了蒙牛的国际视野。在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的帮助下,蒙牛进行了一连串的资本运作建立起了更优化的多层控股投资结构,为在海外上市融资打下了基础。3.大放异彩 摩根等国际投行进入到蒙牛之后,为蒙牛决策层在经营、管理、财富等方方面面提出了规范化建议。摩根等国际投行充分的利用了他们对蒙牛在重大决策上的相应权利,帮助蒙牛设计出了一个更清晰、更合理、更能被故事所看好的企业发展计划。在介入到蒙牛之后,蒙牛的利益与摩根等国际投行的利益相一致,再加上蒙牛管理团队对于海外上市并不具备专业能力,因此蒙牛的管理层将相关事宜全权交付于摩根等国际投行。蒙牛在上市之后,无论是销售额还是净利润率都在飞速的增长。2004年上半年,蒙牛的营业收入超过了光明乳业,坐上了位列伊利之后的国内乳业第二把交椅。而在蒙牛主攻的液态奶方面,再2004年底,蒙牛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业内老大”。2005年,蒙牛的冰激凌业务异军突起,这一年,蒙牛包揽了液态奶、冰激凌、酸奶三项销售桂冠。而到了2007年,蒙牛已成为了国内乳业的龙头。二、对是否“贱卖”的讨论为了使预期增值的目标能够兑现,摩根士丹利等投资者与蒙牛管理层签署了基于业绩增长的对赌协议。双方约定,从2003年~2006年,蒙牛乳业的复合年增长率不低于50%。若达不到,公司管理层将输给摩根士丹利约6000万~7000万股的上市公司股份;如果业绩增长达到目标,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就要拿出自己的相应股份奖励给蒙牛管理层。有些评论据此认为,摩根等投资方赚得太“狠”,其与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团队签定的“对赌合约”使资方处于进攻退守的有利局面,若蒙牛成长达不到预定要求,那么他们可以控股蒙牛,若蒙牛成长得好,他们退出时则赚得盆满钵满。这其实是一个有失偏颇的评价,衡量一个企业决策成败与否,并不能简单以单一的某个角度作为视角。私募投资者不是空手套白狼,而是切实为蒙牛服务,为之解决问题后得到自己合法的收益。 1.私募投资者带来的实惠摩根等国际投行进入到蒙牛之后,着手帮助蒙牛重组企业财务和法律结构,为蒙牛决策层在经营、管理、财富等方方面面提出了规范化建议。这些建议是非常中肯的,用蒙牛高层的话来说,这些国际投行因为接触的企业太多了,经历的太多了,因此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尖锐,问题解决的也更加到位。摩根等国际投行充分的利用了他们对蒙牛在重大决策上的相应权利,帮助蒙牛设计出了一个更清晰、更合理、更能被故事所看好的企业发展计划。 摩根士丹利的介入还极大地帮助蒙牛提高了信誉度。摩根士丹利是全美第二大投资银行,能够进入到摩根士丹利法眼的企业,均非一般。这从侧面上反映了蒙牛是一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大大地提升了蒙牛在业界的地位,为获取更多的政府支持和其他一些方面资源的帮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不正当竞争,蒙牛获得了做狗的政治支持和保护。对于蒙牛在海外上市的相关事宜,也是由摩根这样的权威全权操办。在介入到蒙牛之后,蒙牛的利益与摩根等国际投行的利益相一致,再加上蒙牛管理团队对于海外上市并不具备专业能力,因此蒙牛的管理层将相关事宜全权交付于摩根等国际投行。通常,像摩根这种国际顶级投行的私募基金在上市前的介入,对于绝大多数的公司而言都是利好,公司的上市过程会更加的顺利和平稳。私募资金在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上最终的投资者之间搭建起了一道桥梁。 摩根士丹利的品牌固然重要,但是仅此不够,国外投资者要把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企业带到海外上市,除了其能力与信誉,还需要通过对中国法律与国情的深入了解,能以各种技术手段解决与公司在沟通,谈判,信任等方面的各项疑难。从蒙牛团队的感觉来说,他们认为鼎晖执行总裁焦震在解决这些疑难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2.蒙牛是否被贱卖 首先,私募出价的高低是由市场决定的。摩根等私募投资者是在完全公平公开的平台上跟蒙牛团队进行接洽。虽然双方谈判的过程很漫长,但是在此期间蒙牛并非没有与其他投资者接触的权利。因此,交易的价格是双方最终协商的结果。如果当时,蒙牛面临有更加理想的交易对象,蒙牛毫无疑问会选择后者。所以,这是市场决定的,非投资者可以自行决定。另外,摩根等以约9.5倍(按融资后计算的)市盈率的价格入股蒙牛,这在当时的传统行业私募融资市场中不算低。第二、私募投资者的收益是其收获的风险报酬。没有哪一种投资是绝对无风险的,任何资产都存在潜在的风险。高收益通常伴随着高风险,摩根等投资者收获了丰厚的收益,来源于其承担了高风险。蒙牛只不过是他们成功的一例,还有远不及蒙牛成功、甚至彻底失手的项目。比如当年蒙牛的投毒危机如果恶化,私募投资者几乎会血本无归。现在大家看到了摩根等通过蒙牛取得巨额回报,就认为他们入股入低了、对管理层太苛刻,如此论证逻辑不对。 第三、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蒙牛从本土资金来源融资不成功,只能考虑有限的几家对中国传统产业有兴趣的外资私募基金。但是这个状况也逐渐在改善,在蒙牛之前几年,一些投资者都是以4倍或者6倍市盈率进入中国企业,而在私募投资蒙牛成功之后,国际私募基金对中国的传统民营企业更感兴趣了。现在,好的传统民营企业要想融资的话,很容易面对好几家好的国际私募基金的选择,市盈率也有所上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感谢蒙牛案例,是它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的基金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 三、非贱卖,实双赢蒙牛上市之初,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国际投行就通过出售在蒙牛持有的股票套现亿港元,就已经将最初的投资资本(6120万美元,约合亿港元)收了回来。时至2003年10月,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国际投行向蒙牛二次注资,获得了蒙牛上市公司亿股的可换股证券,并先后套现亿和约10亿港元。从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国际投行“扶住”蒙牛的整个过程来看,投资者用6120万美元、约合亿港元的资本在三年间套现24亿港元,回报率高达500%,实在是大赚了一笔。蒙牛在上市之后,无论是销售额还是净利润率都在飞速的增长。2004年上半年,蒙牛的营业收入超过了光明乳业,坐上了位列伊利之后的国内乳业第二把交椅。而在蒙牛主攻的液态奶方面,再2004年底,蒙牛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业内老大”。2005年,蒙牛的冰激凌业务异军突起,这一年,蒙牛包揽了液态奶、冰激凌、酸奶三项销售桂冠。而到了2007年,蒙牛应成为了国内乳业的龙头。双方都在这场交易中斩获了各自的利益,是一个各取所需的结果。与其为摩根赚钱犯酸,不如花精力去总结经验教训,发展资本市场,为更多企业解决融资困境,实现更好的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