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列缺穴浅析及临床应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列缺穴浅析及临床应用 【论文关键词】列缺穴;临床应用 【论文摘要】从穴名、位置、刺灸法和功效等方面对列缺穴进行分析阐述,并将其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临床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列缺穴别名童玄、腕劳。出自《灵枢•经脉》,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理气、通经活络、利水通淋之功,临床可用于治疗肺系、上肢、头颈、泌尿、生殖等系统的病证,是常用的重要腧穴。 1穴名浅释 《说文解字》曰:列,分解也;缺,器破也。《十四经发挥》载,肺叶四垂,犹如天象。《针灸甲乙经》言手太阴自此分支别走阳明,脉气由此别列而去,似天上之
2、裂缝。又有说列缺指闪电,有闪电之形,有似天庭破裂,故名列缺。《会元针灸学》云,列缺者,高骨下缺,位列经穴而生奇络,引肺细络,肺阴生阳,至缺处而交手阳明,脉斜至阳溪,即名反关脉,故高骨下缺,肺之络列穴,故名列缺。由此,从穴名看列缺之穴更重在其联络手太阴和手阳明之表里经之义,临床应用也多以此为要,“头项寻列缺”之说便是其证。 2关于列缺位置的意见分歧 目前,关于列缺穴的定位仍存在争议。《灵枢•经脉》中有“去腕一寸半”之说。北宋王惟一所作《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提出了一种列缺穴的简便取穴法,即“去腕侧上一寸五分,以手交叉,头指末筋骨罅中”。均只指出了列缺穴在上臂
3、纵轴上的位置,井未指明在横轴上的位置。后世医者由此提出以手交叉时,食指指尖偏内侧和偏外侧的分歧意见。现代针灸界大多从分析历史文献资料试图给出准确定位,但仍无法最终统一意见。而从临床针感和疗效的角度作对比研究的资料相对缺乏,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其位置分析的资料更是鲜见。 笔者认为,由于列缺的确切位置一时难以最终确定,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不必非要给其一个唯一定位,临床只须注意其针刺感应,以取得最佳疗效为准。如果只停留在寻章摘句的考证上恐怕对临床应用并无多大实用价值。 3临床常用刺灸法及注意事项 现在,列缺穴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多种,应用最多的是针刺,其他还有艾灸、埋针、穴位埋
4、线、发泡疗法等。 列缺穴针刺法医家所述亦略有不同。《针灸大成》:“针二分,留五呼,泻五吸,灸七壮”;张大千《中国针灸大辞典》:“向肘部斜刺0.2~0.3寸,可灸”;《针灸学辞典》:“沿皮刺,深0.5~1寸”;五版《针灸学》:“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可灸”3。临症针刺时可不拘于典籍,大体以其针感为要。本穴针感下行至拇指或次指,上行沿手太阴经或阳明经,循肘臂走至肩部、项部,少数病例走至颈项或胁肋部。 本穴所在处肌肉浅薄,穴下有桡动脉,一般宜少灸、轻灸,不可艾柱直接灸、化脓灸,以防灼伤血管或引起感染。进针时宜用指切压手法,避开血管,以免伤及血管和骨膜。如有刺痛或剧痛,
5、则示刺伤血管壁或骨膜,应缓慢提针向另一方向缓慢刺入。 4功效和腧穴配伍 列缺穴有疏卫解表、清肺热、宣肺理气利咽、通经活络、利水通淋等多项功效。近代李世珍著《常用腧穴临床发挥》更是分辩证补泻和局部应用分别加以详细阐释。辩证取穴:用泻法,疏卫解表、宣肺利气、宣通鼻窍;用补法,补肺益气。局部取穴:用泻法,驱邪散滞、舒筋活;用补法,有壮筋补虚之功。临症时照此按图索骥,亦多有验效。 列缺穴配伍较灵活多变,文献亦多有记载。《千金方》:“列缺、后溪、少泽、前谷,主疟寒热”;《资生》:“列缺、完骨治口面”;《针灸大成》:“列缺、心俞、神门、少海复刺中脘三里治健忘失记,列缺、冲
6、阳治偏风,列缺、经取、太渊治掌中热,列缺、三里、肺俞、百劳、乳根、风门、肝俞治咳血”。 5列缺穴的治疗作用 5.1单取列缺穴治疗独选列缺可以治疗头颈项痛、痛经、乳疾、遗精等,临床报道多有验效。独取列缺埋针治疗海洛因依赖有独特疗效。单取列缺用于戒烟治疗,简单而效佳。周鸿飞通过戒烟治疗发现取列缺戒烟时,烟龄与疗效关系明显,即烟龄越长,疗效越差,而性别、年龄及日吸烟量与疗效无相关性,给戒烟治疗有所启示。 5.2作为肺经经穴作用列缺属手太阴肺经经穴,为“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通道,可加强肺的布散传注。对治疗本经证候(包括与肺脏通调水道有关的肾脏证候)有重要作用,
7、能祛风解表,宣肺利咽,最常用于治疗感冒和寒痰咳喘。取些本穴可治疗发作期之热哮和冷哮;列缺配大椎可散寒解表,类似麻黄汤之效治风寒感冒;泻列缺配曲池可退热解表治风热感冒;泻列缺配丰隆可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以治寒痰咳喘等症。《针灸大成•汗门》有:“自汗:曲池,列缺。”故此穴亦可调节汗腺功能,治疗汗证。 5.3络穴作用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属肺而络大肠,能治疗本经及本经所属腑脏病症。肺主一身之气,参与宗气的形成,并通过宗气调节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肺朝百脉,具有调节全身气血的作用。同时手太阴与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