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938511
大小:2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10-08
《产科急性DIC 10例的诊断及治疗体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产科急性DIC10例的诊断及治疗体会【关键词】产科[摘要]目的:探讨产科急性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产科急性DI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熟知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表现,做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诱发产科急性DIC的原发疾病,及时去除病因是抢救产科急性DIC的关键,根据诱发疾病及DIC病情选择性使用肝素。结论:产科急性DIC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死亡率高,只要做到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关键词]产科DIC;早期诊断;治疗;肝素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致病因素导致的病理生理过程,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如果能
2、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现对我院10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7年1月至2005年5月我院分娩及中期引产共8759例,发生产科DIC10例。患者年龄23岁~48岁,平均29.4岁;初产妇7例,经产妇3例;其中双胎妊娠1例,巨大胎儿1例,中期妊娠1例,晚期妊娠9例;剖宫产分娩5例,顺产5例,其中1例在私人诊所顺产分娩后产后DIC1例。1.2发病诱因产后大出血4例,羊水栓塞3例,植入性前置胎盘2例,重度妊高征胎盘早剥1例。1.3临床症状及体征均为大量阴道或子宫腔流出不凝的血,质稀薄,色鲜红,出血量1800ml~6400
3、ml,平均出血量为3560m1。伤口及针眼渗血2例,血尿2例,1例有皮下出血,1例同时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4实验室检查10例患者均做了相关检查,10例血小板进行性下降(<100×109/L),纤维蛋白原下降(<2g/L)10例,3P试验阳性10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9例,3例羊水栓塞末梢血找到羊水成分,2例植入性前置胎盘均术后病理检查证实。1.5治疗及转归10例患者一经诊断立即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大量输新鲜血、冰冻血浆、抗休克、输纤维蛋白原,据病情予肝素,对于无法控制的大出血则果断行子宫切2讨论2.1诊断2产科DIC的诊断是依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相结合的,早期
4、诊断是关键,常为抢救治疗争取了时间,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临床表现又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要熟知DIC的临床表现,可以在实验室检查结果未出来前即给予积极的治疗。对于有可能发生DIC的患者,要加强监护,对可疑DIC患者要边抢救边做实验室检查。分析我院10例DIC患者,均有明显的诱因及DIC的临床表现。2.2治疗2.2.1积极治疗原发病阻断内、外源性促凝物质的来源,是预防和终止DIC的关键[2]。产科DIC病情凶险,但病因较明确,要抓紧时间,解决分娩问题,阴道分娩条件不成熟,不能迅速终止妊娠者应及时进行剖宫产,对于无法控制的出血则果断地切除子宫,使病情很快得到改善,即使在休克状态
5、下也应在抢救休克的同时行剖宫产或子宫切除。我院7例产后仍大量出血患者,果断行子宫切除制止了出血,挽救了患者生命。2.2.2补充凝血因子在产科DIC中尤为重要。消耗性低凝血期是补充凝血因子的适当时机,补充新鲜血和冰冻血浆除补充血容量还能补充DIC时消耗的多种凝血因子,当DIC出血不止,纤维蛋白原下降至1.25g/L~1g/L时可输纤维蛋白原。本组10例均输入大量新鲜血和冰冻血浆,4例在输血后补充纤维蛋白原,止血效果较好。2.2.3肝素肝素的应用一直存有争议,关键在于肝素应用时机的掌握。要结合DIC的诱发疾病和发展阶段而定。有作者报道,小剂量肝素在DIC早期应用有防止血小板和各
6、种凝血因子的消耗,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含量恢复正常,阻止DIC向低凝期转化[2]。但临床上发现DIC时很难见到典型的高凝期。临床上一旦确诊,往往已处于高凝与低凝的交界期或纤溶期,特别是产科DIC患者,体内常有较大的创面,使用不当反而增加出血。我院发生的10例DIC,有2例羊水栓塞患者用了肝素,8例未曾应用,因为病因已去除,DIC不发展,只补充足够的全血或凝血因子而获成功,因此要全面考虑具体病因及病情阶段,慎重用药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2.2.4改善微循环产科DIC临床上均以大量出血为特点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改善微循环之灌注量是防治DIC的先决条件,补充新鲜血、低右,同时要注
7、意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失衡。2.3预防产科DIC绝大部分发生在产科合并症的孕妇,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胎盘位置异常及各种原因导致的产后大出血,因此要做好围产保健,及时治疗各种产科合并症或终止妊娠,是预防产科DIC的关键。参考文献:[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17.[2]赵红琴,周凯,诸海燕.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3例临床诊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1):61.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