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试验与临床应用

血凝试验与临床应用

ID:19896824

大小:284.50 KB

页数:57页

时间:2018-10-07

血凝试验与临床应用_第1页
血凝试验与临床应用_第2页
血凝试验与临床应用_第3页
血凝试验与临床应用_第4页
血凝试验与临床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血凝试验与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血凝试验与临床应用齐振普1.血凝试验项目PT:凝血酶原时间(11~14S)INR:国际标准化比值(0.9~1.3)PTA:凝血酶原活动度(80%~120%)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43S)TT:凝血酶时间<21SFib:纤维蛋白原(2~4g/L)2.临床意义⑴PT、INR、PTA外源性凝血系统缺陷的过筛试验PT,PTA,INRPT(s)的长短受所用试剂—组织凝血活酶(FⅢ)敏感度的影响。结果用INR的方式来表示可克服这一缺点。INR是用校正了国际敏感度指数(ISI)的组织凝血活酶计算得到的比值:INR=(患者PT/正常对照P

2、T)ISI也就是说,使用敏感度不同的试剂测定同一份患者标本,得到的凝固时间(s)不同,但用INR表示时结果是一样的。比如,同一份血浆标本,用ISI=1.0的试剂测定PT为35.1s,用ISI=1.8的试剂测定PT=21.8s,两种试剂测定正常人血浆PT均为12.0s。则INR1=(35.1/12)1.0=2.93,INR2=(21.8/12)1.8=2.93。这对用口服抗凝治疗的病人监测抗凝药剂量特别重要(表1)。表1口服抗凝剂INR的安全有效值范围种类INR范围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1.5~2.5腰部手术、股骨骨折手术2.0~2.5治疗深静

3、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一过性脑缺血发作2.0~2.8反复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反复性肺栓塞2.5~3.0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和人工瓣膜置换2.5~3.0PTA是重症肝炎判断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重症肝炎时,PTA>30%,预后好。PTA<30%,预后差。⑵APTT内源性凝血系统缺陷的过筛试验主要用于肝素治疗的监护,延长还多见于血友病(血友病A:B:C=138:20:3);缩短见于DIC。PT、APTT联合检验有助于分析凝血因子缺陷的种类(表2)表2PT、APTT联合分析凝血因子缺陷APTT正常APTT异常PT正常因子ⅩⅢ定性内源凝血途径缺陷试验阳性

4、有出血症状:因子ⅩⅢ缺陷症因子Ⅷ、Ⅸ、Ⅺ缺陷(遗传性、获得性)症(遗传性、获得性)无出血症状:因子Ⅻ、PK、HMWK缺陷症(遗传性、获得性)PT异常外源途径缺陷共同途径缺陷因子Ⅶ缺陷症因子Ⅹ、Ⅴ、Ⅱ、Ⅰ缺陷症(遗传性、获得性)(遗传性、获得性)⑶TT反映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试验。延长主要见于纤维蛋白原的质和量异常以及应用肝素或肝素类抗凝物质治疗时。⑷Fib增高主要见于急性时相反应(炎症、创伤、心梗、肿瘤等)。减低见于消耗过多,如DIC、胎盘早剥、肺和前列腺手术、肝病等,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很罕见)。3.血栓与止血的生理基础

5、生理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不会溢出血管外引起出血,也不会在血管内凝固引起血栓。这与人体具有完善的止凝血和抗凝血功能有关。病理情况下,由于这种功能发生异常,便可引起出血或血栓形成。有关血栓与止血的基础,包括血管壁、血小板、血凝系统、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等5大系统。血凝试验主要包括血凝系统与抗凝系统部分功能的过筛试验。4.血管壁的作用⑴血管壁的完整性完整的血管壁对防止出血和血栓形成有重要作用。⑵与凝血有关的物质血管壁产生许多与血凝有关的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有: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abrandfactor,vWF),是

6、FⅧ:C的载体和保护因子。基因异常导致vWF缺乏时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称为血管性血友病(vonwillabranddisease,vWD),是仅次于血友病A的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piasminogenactivator,t-PA),是激活纤溶系统的重要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activatorinbibitor,PAI-1),可灭活t-PA和u-PA,是重要的纤溶抑制物。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可促进蛋白C的活化,对抗凝血系统有重要所用。内皮细胞和中

7、膜层含有丰富的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因子Ⅲ),是外源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内皮细胞产生的内皮素(endothelin,ET)、血管紧张素等活性物质可致血管收缩。⑶中膜层中膜层含有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对诱导血小板聚集和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有重要作用。内皮细胞和中膜层含有丰富的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因子Ⅲ),是外源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5.血小板的作用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主要通过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来实现。其中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反应可形成白色血栓,堵塞血管壁的漏洞,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释放的活性物质在

8、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血小板第3因子(PF3)等。6.血凝系统⑴凝血因子目前已确定的凝血因子有14种,包括经典途径12个和激肽系统2个。序号名称生成部位半寿期(h)参与凝血途径Ⅰ纤维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