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891545
大小:2.65 MB
页数:28页
时间:2018-10-07
《七 ﹡在烈日和暴雨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七﹡在烈日和暴雨下《骆驼祥子》剧照祥子烈日下拉车祥子暴雨中拉车1.学习具体细致地描绘人物形象的写法。2.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3.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不堪忍受屈辱而自尽。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获得“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蛤藻集》《火车
2、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写于1935年。作品描写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对吃人的旧社会发出了愤怒的控诉。本文选自第18章。车夫祥子厌恶他的老婆虎妞,不愿在家待着;虎妞因把一间屋子借给小福子使用,也不愿祥子在家。这天,因天太热,祥子想白天在家,晚上出去拉活,可虎妞嫌他碍事,硬把他轰出去干活,祥子“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课文故事即起于此。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六月十五那天,祥子出了几次车?哪几次?似的()相似()吐露()呕吐()扇动()折扇()喝彩()喝水()粘贴()
3、粘住()窑洞()地窖()shìsìtǔtùshānshànhèhēzhānniányáojiào一、读一读打盹:腻烦:爽性:响晴:惊慌失措:二、记一记打瞌睡。感觉心烦。晴朗无云。害怕慌张,举动失常,不知怎么办才好。索性。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6段):祥子在烈日的炙烤下痛苦地拉车。第二部分(7~16段):祥子在暴雨的袭击下痛苦地拉车。2.六月十五那天,祥子出了几次车?哪几次?三次出车第一次,天气“热得发狂”。第二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愈发的炎热。第三次,在夏日里“最热的一天中”“最热的时候”。1.课文是怎样描写天
4、气酷热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烈日的目的又是什么?2.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心情怎样?请从文中找出描写祥子心情的词语,品味其中的感情。3.暴雨来临时,作者从柳落笔细致描绘,作者又是怎样描绘暴雨下来时的过程呢?4.作者是怎样描绘祥子在雨中拉车的情景的?6.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祥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坐车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描写坐车人?7.小说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1.课文是怎样描写天气酷热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烈日的目的又是什么?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阳光更厉害”——正面描写;再细写:街上的柳树、马路上、便道
5、上、狗、骡马、小贩们、柏油路、拉车的——侧面烘托。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运用白描、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写烈日。写烈日之烈,突出祥子如何在酷暑下受煎熬,揭示了他的痛苦的生活遭遇,推动了情节发展,表现了主题思想。2.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心情怎样?请从文中找出表现祥子心情的词语,品味其中的感情。心情矛盾:胆怯、还想拉;跑,喘不过气来,不跑,手和背要晒裂;不敢再动,又坐不住;不敢出去,又想出去;出去试,才晓得错了;不想再喝水,又灌了一气;想吃点什么,看见食物恶心──在这矛盾之中,饱含了多少痛苦与辛酸。3.暴雨来临时,作者从柳落笔细
6、致描绘,作者又是怎样描绘暴雨下来时的过程呢?风带着“雨星”乱撞→极硬的“雨点”砸起许多土→“雨点”停了→“雨道”往下落→“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只是那么一片,一阵”,“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一个水世界”。4.作者怎样描绘祥子在雨中拉车的情景的?半死半活地,在水里挣命,欲躲避风雨不得,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无法自控。5.坐车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描写坐车人?文章通过坐车人的答话和行为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极其自私,对劳动者的苦难与不幸冷若冰霜,冷酷无情,蛮横恶狠。描写坐车人有两个目的:一是通
7、过描写坐车人的所作所为,写出祥子的不幸遭遇;二是揭露这种人的自私冷酷,强横可恶,揭露旧社会的冷酷,环境的恶劣,揭示祥子苦难遭遇的社会根源。6.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祥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祥子是一个勤劳、好胜、生活艰辛的下层人物的代表,他反映了老北京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7.小说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本文通过对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恶劣环境中痛苦挣扎的情况的记述,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1.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这句话用了排比
8、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祥子在暴风雨中难以忍受的感受。2.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一个“死”字,恰到好处地刻画出了坐车人的冷酷无情的形象。是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