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背针疗法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第一部分)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背针疗法的理论与临床应用周学龙广西中医药大学Zhouxuelong@126.com秉承歧黄之理汇集名家绝技背针疗法是针灸后头、颈项、背腰、骶尾等部位腧穴以治疗人体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等相关病变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中以华佗夹脊穴、膀胱经俞穴和督脉俞穴的应用最为广泛。在人体中,背属阳,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注,经络气血之总归,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所过。《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就是着重从身后的背腰来说明这种联系。一.脊背针刺疗法的经络理论(一)督脉:起于小腹内,下行于会阴,上行于
2、脊柱,上达颅脑,沿前额达不鼻柱,共有28个穴位。“督脉在《内经》中出现,说明该脉为总督,督”字即有总督之意;《灵枢·五音五味》篇:“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针灸甲乙经》奇经八脉篇:“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针灸甲乙经》奇经八脉篇:“督脉……阳脉之海。”海纳百川,“督脉”为经络之海,为阳脉之海,即证明体表和脏腑之经络都汇集于“督脉”。督脉即统率诸经之脉。督脉通过一条主干,三条分支与诸阳经、阴经直接或间接相交会和相联系。它是唯一条入脑的经脉,对神经系统疾病起重要治疗作用。督脉的分布主要在头和
3、躯干部,它的治疗作用自头至尾闾部大致按神经、运动、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系统排列。对督脉的位置之说:1.《难经》第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经文的“起于下极之俞”即指长强穴。“并于脊里”即指就在脊骨空里。“上至风府”即指从脊里上达风府。“入属于脑”即指督脉在此入脑,与脑相连。故“督脉”完全位于脊骨空里。起于脊骨下空,就在脊里一直往上达风府与脑相连。2.《针灸甲乙经》已继承了该论述。《难经》、《针灸甲乙经》都确认“督脉”位于脊骨空里,上端在第一上椎上缘处与脑相连。(二)背腧穴:背腧穴为五脏六腑
4、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腧穴之名,首见于《灵枢·背腧篇》,并载有五脏背腧穴的名称和位置。《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10个背腧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至此背腧穴方才完备。背腧穴的定位:背腧穴都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各脏腑的背腧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相应,上下排列,但其定位却有所不同:(1)《灵枢·背腧篇》曰:“肺腧在三焦(椎)之间……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背(皆)挟脊
5、相去三寸所。”五脏背腧穴的位置在这里取穴以脊椎为准。(2)《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还有另外一种取法:“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3)现代临床应用基本以“夹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为原则。华佗夹脊穴亦称夹脊穴、佗脊穴,首见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近代在《中国针灸学》中首先提出了“华佗夹脊穴”的名称,包含34穴,归入经外奇穴
6、。然而在临床运用中,夹脊穴被不断扩充,如颈段和骶段夹脊处已被不少医家列入夹脊穴范畴。(三)华佗夹脊穴1.对华佗夹脊穴定位的不同看法:(1)最早载述的医著《肘后备急方》说“夹背脊大骨完中去脊各一寸”,当理解为夹脊穴的定位为棘突下旁开各一寸。而现代一般教科书或腧穴著作多源于承氏之说,认为[1]夹脊穴为自第一椎至十七椎,每椎下从脊旁开5分,(2)有人根据临床实践中医患双方体验到的针刺敏感区域,将夹脊穴定位于自胸1至腰5各椎棘突下旁开3分。(3)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夹脊穴的定位则是“自第一椎之下至第十七椎之下,每椎从夹中行旁开5分,每侧计十七穴,左
7、右共三十四穴”。(4)尸解所见:颈部的第一至第四椎旁软组织较多,不宜行针,故称夹脊穴当为颈5至腰5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共40穴。骶段夹脊,是夹脊与膀胱经重叠的部分,故认为夹脊共有28对56穴。归纳以上见解,关于夹脊穴的穴数有如下观点:1.34穴(即含夹脊T1~12及L1~5);2.40穴(含夹脊C5~7、T1~12及L1~5);3。48穴(含夹脊C1~7、T1~12及L1~5);4.56穴(含夹脊C1~7、T1~12、L1~5及S1~4)。对每穴于棘突下旁开脊中的距离有如下认识:(1)旁开0.3寸;(2)旁开0.5寸;(3)旁开
8、0.5~1寸;(4)旁开1寸。由此可见,夹脊穴的定位(包括穴数)至今仍未统一。夹脊穴位于背部,故古人灸之者多。近代行针刺者逐渐增多,但从安全的角度来看,目前在刺法多主张直刺0.3~0.5寸,或向脊椎侧斜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