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探源

“地球”探源

ID:19817054

大小:58.07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06

上传者:U-991
“地球”探源_第1页
“地球”探源_第2页
“地球”探源_第3页
“地球”探源_第4页
“地球”探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球”探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地球”探源摘要:汉语中“地球”一词最早见于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全(1600)。这幅图原版匕失传,但摹本收录于冯应京的《月令广义》。通过摹本可探得原图的一些信息,“地球”一词在图中的出现便是其中之一。后来该词经在华传教士的沿用而得以推广,还传到了日本。“地球”并非如王力所认为的是魏源在《海国图志》(1852)中创造的新词。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存,如存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己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地球,《山海舆地全图》,冯应京,《月令广义》,《坤舆万国全图》,王力,《海国图志》中图分类号:N04;P文献标识码:AD0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3.016Traceabilityof“diqiu”//HUANGHeqingAbstract:Theterm“diqiu’’(earth)wasfirstusedinChineseinthecopyofShanhaiYudiQuantu(worldmap),whichwascompiledbyMatteoRicciin1600andpublishedinFengYingjings“YuelingGuangyi”(astronomyandmeteorology)in1602.InWei Yuans“llaiguoTuzhi’’(worldgeography),whichwaspublishedin1844,“diqiu”wasusedinrelatedsectionreproducingRicciandAlcnistextsontheglobe.WangLiwronglyconsiders“diqiu”asaneologismintroducedby“HaiguoTuzhi”.Keywords:earth,ShanhaiYudiQuantu,FengYingjing,YuelingGuangyi,KunyuWanguoQuantu,WangLi,HaiguoTuzhi在古代,中国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一认识直到西方地圆说的传入,才慢慢有了改变。那么西方地圆说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地球”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一般认为,中国人最早看到地球这个图案是在隋唐时期。那时的一个墓葬出土了东罗马金币,上面铸有地球图案,但无文字说明[1]。当然,仅从这样的文物,我们很难知道当时它对中国人产生了多大影响,更无从知晓当时人们对这个图案有过什么名称。另外还有一件史实:元朝至元四年(1267),波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造有7件天文仪器,其中一件就是地球?X。《元史》对此有记载:“其制以木为I员I?拢?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圆之广袤、道里之远近。”(《元史》卷四十八?天文志第一[2])应该说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将西方的地圆说以很形象的方式传到了中国。不过《元史》除了这段记载外,其他文字就没有了,也没有这种仪器的更多信息,它是否有过什么名称也是一个谜了。而“地球”这一名称的出现,要等到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的时代。陈美东、陈暉说:“自意大利利玛窦(MatteoRicci)1583年在 广东省肇庆市首次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幵始,揭开了丙方地圆说在中国传播的崭新篇章。”[3]利玛窦展示的这幅地图是用欧洲文字标注的世界地图。一年以后,也就是1584年,利玛窦编绘了一幅汉语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这幅地图己经失传[4]4-5,因此我们不知道图上是怎样介绍世界的,存没右“地球”的名称。到了1600年,利玛窦在南京又绘制了《山海舆地全图》。这幅图后来也失传了,不过它的摹本保存在冯应京(1555—1606)所编的《月令广义》①(1602)中,印在卷首,同时还刊印了利玛窦撰写的图说[4]22。在这幅摹刻的《山海舆地全图》中,中间是一个椭圆形的世界地图,四角的空白处写有文字.•右上角:“外三圈天球,定天度昼夜长短影候。”右下角:“图中横竖三十六方,每方中各十度。”左上角:“内一圈地球,分天地五州区境之略。”左下角:“地球横竖经纬界线别方隅、稽度数。”[4]23在这里,利玛窦先是将宇宙称作“天球”②。这等于说宇宙是个球体,接着他将大地称作“地球”,这就是说大地也是个球体③。从中可以看到,利玛窦的西方地圆说不仅包括“大地为圆形”这一观点,它还与整个西方球面天文学紧密相连。这充分反映了当年传教士在将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时,不只注重某个知识点,而常常是连同整个理论体系介绍过来的④很显然,左上角和左下角这两句话,可以看作“地球”一词较为 完整的例句,它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该词的最早例证。当然,也有这样的可能:在利玛窦绘制的第一幅汉语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1584)中就已经见有“地球”一词了,1600年的“地球”只是沿用。但是,由于《山海舆地图》失传了,真实的情况究竟怎样,我们无从知晓。对于“地球”一词,如果从结构上分析,可能有着拉丁语背景,它看上去像是拉丁语globusterrae或sphaeraterrae(这两个词语相当于英语的thesphereoftheearth)的仿译。不过,如果说“地球”译自terra(即英语的earth),可能性不大。1600年以后,在利玛窦的汉语著作中,“地球”一词就经常出现了,例如《坤舆万国全图》(1602)、《几何原本》(1608)[5]299、《乾坤体义》(1610)[5]534,等等。特别是《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地球”最受关注。在此图的左端和右端有几行文字,分别可见到这样两个句子:天球有昼夜平圈列于中,昼短、昼长二圈列于南、北,以著日行之界。地球亦设三圈对于下焉。”[4][5]173“论地球比九重天之星远且大几何:夫地球既每度二百五十里,则知三百六十度为地一周,得九万里。”[4][5]177这两个句中都见有“地球”一词,因此意大利马丙尼(FedericoMasini)[6]和日本荒川清秀[7]都认为,“地球”最早见于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笔者曾经也持这种观点[8-10]。不过现在看来,《坤舆万国全图》上的这些书证还是晚Y几年,它们只能说是“地球”的早期书证,不能说是始见书证。而《汉语大词典》在“地球”条下提供的例证取自19世纪中后期王韬的作品[11],那就更晚了需要指出的是,王力曾在《汉语史稿》中说,“地球”是魏源《海 国图志》(1852)中出现的新词[12]。其实,《海国图志》出现“地球”的那些段落,均引自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等人的著作,不是魏源自己的文字[13]。由于《汉语史稿》在学术界影响很大,所以这里特别做一说明。利玛窦不仅创制了“地球”一词,后来他还利用这种“X+球”的结构,创制了一系列的词,例如“月球”[5]534“口球”[5]534“半球”[5]183“北半球”[5]221“南半球”[5]221。这种偏正构词的方式,是利玛窦创制新词的一种重要方法。笔者曾经对利玛窦的汉语著作进行过比较全面的调查,利玛窦一共创制丫77个复音词,其中53个为偏正结构(如曲线、体积、锐角、纬度、枕骨、阳历、阴历、圣母、十字架、造物主,等等),占总词汇数的68%[14]32。在现代汉语的合成词中,偏正结构的词语也占绝对多数,而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偏正结构的词更多,因为偏正结构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有着这样一种特点:它能对各种事物进行分类,而且在同类事物中又能对某一事物加以区别。例如“地球”这个词,先是把所指定位在“球”这种事物上,这个“球”在逻辑学上可说是一个属概念。种概念的确定实际上是明确了这个词的所指在众多事物中的类属。然后,“球”字前面再加上限制性成分“地”字,这等于是加上了“种差”,即同一个属下某一个种和其他种(如“月球”“日球”“天球”)的差别。种差缩小了词的所指范围,而且还使得“地球”的所指与其他同属类的词的所指有了区别,从而使它在众多词语中有了自己明确的定位,因此“地球”一词也就具备了准确性的特质,而这正是科技术语所要求的。用这种方式创造词语,其实就是通过属(正)加种差(偏)的方 式,使某种事物在众多同类事物中找到了准确表示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它能在同类事物中提炼出某一事物的区别特征,而这正是事物命名,尤其是术语命名中最基本的要求。显然,偏正结构正好为达到这种要求而提供了构词条件。也是这个原因,汉语用来表达事物的词多选用偏正结构的名词,所以这类词更具有能产性。而利玛窦也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创造出了许多偏正结构的名词[14]31-37。“地球”一词被利玛窦创造以后,不断为后人沿用,例如邓玉函(JohannSchreck)的《奇器图说》(1634)[15]、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的《坤舆图说》[16]。蒋友仁(BenoistMichel)还以“地球”为题写了一本书,即《地球图说》[17]。其实不仅耶稣会士使用“地球”一词,当时中国人也使用,该词甚至还出现在朝廷官员给皇帝的奏章中[18]o进入20世纪,新教传教士继承了耶穌会士的不少词语,“地球”也是其中之一。例如马礼逊(RobertMorrison)的《华英字典》(1815)[19]、裨治文(ElijahColemanBridgman)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1838)[20]、合信(BenjaminHobson)的《博物新编》(1855)[21]、理雅各(JamesLegge)的《智?h启蒙塾课初步》(1856)[22]等,都使用了这个词。正是由于后人(特别是传教士)的不断使用,“地球”一词才流传幵来,并沿用至今。“地球”还传到了円本,至少在兰学时期,此词在円本使用己经很普遍了。如本木良永翻译的《和兰地球略说》(1771)、《阿兰陀地球说译》(1772)以及《天地二球用法序》(1774)等,就见有这个词了[23] 。“地球”可能是通过利玛窦的一些地图传至H本的。注释①《月令广义》是一本有关天文学和气象学的著作。②《汉语大词典》收有“天球”条。“天球”一词古己有之,原为玉名或琴名。至于这种玉或琴是怎样的形状,《汉语大词典》没有具体说明。见该词典第2卷1432页“天球”条。③利玛窦曾在他的《中国札记》中写道:“经过丫这么多的世纪之后,他们才从他那里第一次知道大地是圆的。从前他们坚信一个古老的格言,即‘天圆地方’。”见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47页。④在利玛窦之后,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也介绍了宇宙为球体的理论。见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27页。参考文献[1]曹一.由清代笔记看西方地圆说在中国传播困难之原因[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6(1):40.[2]二十五史: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7359.[3]陈美东,陈晖.明末清初西方地圆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反响[J].中国科技史料,2000,21(1):6.[4]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M]//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 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一一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M].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204.[3]荒川清秀.近代日中学?g用?Z®形成徊7?—地理学用?Z奁中心(二[M].?|京:白帝社,1997:62.[4]黄河清.“地球”释源[J].地球.2001(4):7.[5]黄河清.“天球”、“地球”、“月球”、“星球”考源[JL科技术语研究.2002,4(4):39.[6]黄河清.近现代辞源[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52-153.[7]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罗竹风.汉语大词典:2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1028.[8]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515.[9]魏源.海国图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8:1865-1888.[10]黄河清.利玛窦对汉语的贡献[J].语文建设通讯,2003,74:32.[11]邓玉函,口授;王徵,译绘.奇器图说[M]//守山阁丛书,1634:18页阳面.[12]南怀仁.坤舆图说[M]//文渊阁四库全书:五九四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31下.[13]蒋友仁.地球图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3:249.[2]马礼逊.华英字典:6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483.[3]高理文(裨治文).美理哥合省国志略[J].刘路生,点校.近代史资料,1997,92:6.[4]合信.博物新编:初集[M].上海:墨海书馆,1855:7页阳面.[5]智环启蒙塾课初步[M].理雅各,译.香港:英华书院,1856:29页阳面.[6]天地二球用法序[J].徐克伟,校译.或问.大阪:关西大学近代东西言语文化接触研究会,2015(28):19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