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799411
大小:7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6
《修改后面痛临床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经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一、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痛病(TCD编码:BNV1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三叉神经痛(ICD-10编码:G50.0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头痛学会(IHS)分类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第2版《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ICHD—Ⅱ)2.证候诊断
2、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面痛病(三叉神经痛)诊疗方案(试行)》。(1)风寒外袭证:多有感受风寒史,畏寒怕冷,多遇寒病情骤发,面颊剧痛难忍,得热则减,面颊常怕风,伴有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上犯证:常遇风得热引发,面部痛如火灼,遇热加重,得凉稍减,口干,喜冷,大便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3)胃火上冲证:患者素有蕴热,胃热薰蒸,风火上升而致,症状为面颊部阵发性灼热样剧痛,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4)气血瘀滞证:久病入络或有外伤史者,头面部刺痛或如刀割样,部位固定
3、不移,夜间痛甚,舌边或舌尖多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沉涩。(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面痛病(三叉神经痛)诊疗方案(试行)》。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痛病(三叉神经痛)。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痛病和三叉神经痛2.患者服用卡马西平效果不明显。3.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的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症候的动
4、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2)胸片、心电图7(3)头颅MRI或C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八)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治疗原则:根据经络辨证,三叉神经痛多属于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因此在取穴时应以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穴为主。针灸取穴主穴(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腧穴为主):第一支(眼支):太阳、攒竹、阳白、鱼腰(眶上孔)、外关第二支(上颌支):四白(眶下孔)、颧髎、下关、迎香、合谷第三支(下颌支):颊车、夹承浆穴(颏孔)、大迎、翳风、内庭配穴:风寒外
5、袭,加风池、外关;风热上犯,加风池、曲池;胃热上攻,加内庭;气血瘀滞,加膈俞、内关。可根据受累分支,在面部所选腧穴附近加刺阿是穴。(1)毫针刺法:急性发作时面部腧穴行浅刺丛针轻刺激,远道腧穴行强刺激,可配合电针或经皮穴位电刺激。发作缓解期,毫针针刺可选择透刺法,眼支疼痛取攒竹透阳白,丝竹空透头维,鱼腰直刺; 上颌支痛取四白透颧髎,下关、迎香直刺;下颌支痛取颊车透大迎,大迎透承浆,下关直刺、深刺。针刺治疗时间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2)电针刺激: 发作时双侧合谷与外关接电针(即同侧合谷接同侧外关),刺激参数:连续波(高频5
6、0-100Hz )10~15分钟,连续波(低频2Hz )15~30分钟,或疏密波(2/100Hz )30~45分钟,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发作间隙期,以主要受累分支所在腧穴接电针一对,同侧合谷与外关接电针一对,疏密波,每次治疗30分钟,隔日一次或每周二次。(3)经皮穴位电刺激:发作时,面痛病局部附近腧穴接经皮电极一对,刺激波形同电针,刺激强度轻以患者能感受为度;同侧合谷与外关接经皮电极一对,刺激波形同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刺激时间30~45分钟,每日一次。发作缓解期,以主要受累分支所在腧穴接经皮电
7、极一对,同侧或对侧合谷与外关接电针一对,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每次治疗30分钟,隔日一次或每周二次。 (4)埋线治疗:据患者症状选取上述腧穴,每次选穴2~4个腧穴,用一次性穴位埋线针进行常规操作,两周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两周。第二次埋线要避开第一次埋线的部位,一般两周后即可在原部位继续埋线。(5)穴位注射:按三叉神经分支选取2~3个腧穴,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注射液(维生素B12、当归或香丹注射液),将抽取的药液缓慢地注入所选腧穴中,每腧穴注入0.1~0.3ml,隔日1次或每周两次,10次为一疗程。(6)隔姜灸:切取
8、厚约0.2cm,直径2~3cm的生姜片,在中心用针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以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每次灸2壮,隔日1次或每周两次。(7)耳穴:选取额、神门、枕、上颌、下颌、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