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论“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理想性问题

重论“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理想性问题

ID:19779544

大小:69.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0-06

重论“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理想性问题_第1页
重论“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理想性问题_第2页
重论“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理想性问题_第3页
重论“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理想性问题_第4页
重论“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理想性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论“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理想性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重论“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理想性问题内容提要 理想色彩是“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对此,人们大多予以否定性认识。然而我以为,这些理想普遍蕴含着作家对乡村美好未来的真诚期待,也大多代表了乡村的真实要求,可以看作是乡村主体精神的张扬。当然,它的内涵和表述上也羼杂了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受时代政治的局限较多,并存在着阶段性和个人性的差异,但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审美价值,特别是从新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历史来看,这一理想富有创造性价值,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  一  理想色彩是“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突出特征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总体风

2、貌上。这些作品所呈现生活的总体特征是积极乐观,审美风格以优美、欢快和喜剧性为基调。这既表现在其乡村自然图画的富有浪漫美感,乡村日常生活的充满喜悦和希望色彩,也表现在所叙述的乡村故事整体上的顺利、和谐与圆满上——这并非说其中不存在矛盾冲突,但正是这些矛盾几乎都顺利解决,体现了一种圆满的和谐。其中,稍早问世的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品,较多展现了运动中的阶段性,许多人物的内心世界都经历了矛盾和犹豫的过程,但作品的最后结局都无一例外是喜剧性的,合作化运动获得了胜利(至少是阶段性的胜利),犹豫者和反对者都最终被纳入到时代潮流之中。较晚问世的人民公社题材作品(以及部分

3、回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品),虽然部分作品营造的斗争意味更浓,矛盾更尖锐,但这些矛盾的解决都并不复杂,那些与时代潮流对抗者基本上只承担受嘲弄的命运。作品中明确洋溢着轻松喜悦的气氛,叙述中更包含毫不掩饰的骄傲姿态,完全可以看作是胜利者的豪情回顾。  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塑造了许多农村新人形象,典型如梁生宝、陈大春、盛淑君、王金生、王玉生和李双双、张腊月、萧长春等。这些人物的身份都是农村青年,却表现出很多与传统农民不一样的新特征。他们眼界开阔,对生活富于热情,充满对乡村的美好理想和改变乡村现实的勇气和信心。其中的部分形象,如《创业史》中的梁

4、生宝、《艳阳天》中的萧长春、《新结识的伙伴》中的张腊月等,呈现出更显著的时代政治色彩,是农村政治和经济变革的重要实践者。无论是内在蕴含的精神实质,还是外在的行为姿态,这些形象都是以往文学作品中完全没有的。  这种情形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详见后面的论述),但它也肯定融入了作家的理想。因为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全国性运动,尤其是因为时间仓促、准备得不很充分,人民公社制度的成立又过于迅速,过程中肯定存在比小说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更多阻力和粗暴作风,甚至不可避免会发生一些悲剧事件。这些丰富的负面因素没有在作品中充分反映,显示出作家不是完全照着生活本身作全盘

5、的反映,而是对生活做出了自己的理解、选择和想象,包含着作家对乡村未来的理想。  对于“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理想色彩及其总体风貌,比较普遍的意见认为由于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制度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环境,不符合乡村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因此这些作品的理想书写缺乏充分的现实基础,违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原则,是“以现成的政治定义为依据,虚构出一个教条式的‘本质’来”;对其人物形象塑造的看法也大体相似。如柳青《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形象的评价。作品问世之初,就有学者提出批评,在将其与真实生活原型王家斌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指出梁生宝形象的精神特征超出了现实水平,

6、人物的思想理念不是“当时条件下人物性格的必然表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潮流,也有学者指出“柳青在对生活原型的艺术改造过程中,也超出了把生活艺术化的一般界限”。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在今天的一些文学史和研究著作中。  不能说学者们的观点完全没有道理,但我以为,他们所做的结论还略显草率和简单。首先,我们不能以“超越现实发展阶段”和“违背发展规律”来否定文学中的理想。因为既然是理想,肯定不会与现实一致,会对现实有所超越。至于理想是否符合发展规律,也不能以短暂的社会状况来考量,而是需要放在更宽广的社会发展状态中去看。而且文学作为作家心灵和精神的投射物,它是

7、作家以心灵、想象和文字营造起来的另一世界。这一世界虽然与现实世界有深刻关系,但也可以看作是作家心灵的乌托邦,理想性是其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简单以内容提要 理想色彩是“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对此,人们大多予以否定性认识。然而我以为,这些理想普遍蕴含着作家对乡村美好未来的真诚期待,也大多代表了乡村的真实要求,可以看作是乡村主体精神的张扬。当然,它的内涵和表述上也羼杂了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受时代政治的局限较多,并存在着阶段性和个人性的差异,但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审美价值,特别是从新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历史来看,这一理想富有创造性价值,值得我们重新

8、认识和评价。  一  理想色彩是“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突出特征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