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767655
大小:55.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0-0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文明与谐校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和谐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和谐校园襄阳区实验小学曾化辉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面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分两个方面:一是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二是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打造高品味的显性校园文化 显性的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外在的、能够明显看出来的文化现象。我校以"追求高品味、着眼有效性、彰显教育性"为原则。在校园内设置育人功能的景点
2、,搞好校园的绿化和美化,使校园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工作、娱乐的理想育人场所。 1、优化校园外部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为此,我校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置错落有致、疏密结合,目前已经做到"春季花儿香满园(桃花、樱花......),夏季绿荫蔽炎暑,秋季香气阵阵袭,冬季绿意显生机。"在学校显眼的位置设立了橱窗、校训,室外悬挂名人名言、温馨提示等,充分显示了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 2、规范室内环境布置 在室内的设置上,学校统一订购了班风、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名言,并要求各班主任在班级的设置上一定要
3、有"三表一特色",即:课程表、值日表、作息时间表,班主任根据个人特点来设计班级文化特色,如:双语班开展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当班干部"、"三分钟奉献"等。 二、构建积极向上的隐性校园文化 隐性的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所秉承的始终如一的内在文化现象,他包含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人际关系和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对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一个校长对学校的教育是什么价值取向,所采取的方法和制定的制度就会引导教师向该方向去努力。一旦教师群体的价值取向与校长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形成一致,学校就
4、会沿着校长的办学目标迈进。 1、以教育活动促发展,塑造良好形象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同样人要有良好的形象,这精神和形象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可贵的境界,也是稳定性教育的一种力量,这种精神怎么塑造,取决于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①立足实际对教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我校师德教育以弘扬六种精神为主体。即:做人正派、积极向上的求是精神;乐于吃苦,默默辛劳的奉献精神;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目标一致,团结一心的协作精神;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立足实际,面向未来的开拓精神。以塑造良好教师形象为目标,培养一支素质高、品质好的师资队伍
5、。 ②与时俱进对学生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当前开展的"八荣八耻"教育,我校以《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引导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品德由内化到外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扎实细致、持之以恒的"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我能行--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活动,使校园洋溢着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2、以学习培训促提高,营造书香校园 ①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常年坚持引导教师围绕一个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两个方面研究(学生发展研究和教学研究),探索三
6、个结构(学生认知结构,教材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落实四个常规(教、学、研、管常规),扎实开展五课(备课、说课、讲课、评课、改课)活动。以此促使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教,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只有坚持这样做,学生到了初高中之后潜力才大,同时也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师。 开展名师、骨干教师讲座活动。名师、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如何发挥他们的才能,展示他们的才华,真正起到名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学校要求他们每学年必须围绕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撰写论文,进行专题讲座。其目的有三:1、给青年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
7、培养、培训年轻教师。2、营造一种文化气息,引导教师深入地钻研和学习,树品牌、树典型。3、给名师、骨干教师加压,向更高层次迈进。 开展教案剖析活动。对名师、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的教案进行剖析,指出教案的优缺点,引领教师站在备课的制高点。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和谐发展的,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仅仅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那么教师的备课只会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就不会在发展儿童能力上下功夫进行备课。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举过一个例子:要移植一丝玫瑰,我们需要做些什么?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情况,然后再来移植。怎样移
8、栽呢?要连土一起移,不要伤根。移树有学问,备课更要有钻劲。我们的教师在备课中考虑了哪些,是否对学生的已有知识了如指掌;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教学方法;是否对教材的内容烂熟于心;对课堂中学生会出现的不同情况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